在皖南徽州的青磚黛瓦間,一條綿延千年的醫學脈絡正煥發新生。為響應國家“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的重大號召和“健康中國”的戰略,南京中醫藥大學“青囊徽光·尋脈新安”實踐團隊近日來到安徽黃山,完成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尋根之旅。團隊成員通過探訪新安醫學代表性流派程氏內科、鄭氏喉科,并重走千年藥材古道,系統梳理了新安醫學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密碼。
一、程氏內科:五百年濟世薪火在歙縣古城的深巷中,一座懸掛著“門雪書院”匾額的老宅院,正是程氏內科的傳承之所。第八代傳人程劍鋒先生輕撫案頭泛黃的醫案,向隊員們娓娓道來:“新安醫學講究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程家祖訓‘儒醫相通’,開方如作文章,講究起承轉合。”
程劍鋒先生通過一個真實的病例讓在場的隊員感受到了新安醫學的魅力。徽州知名人士汪某之父罹患癌癥并發頑固高熱,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程先生以小柴胡湯加減,僅四劑便熱退神清。“這不是奇跡,”程先生強調,“而是新安醫學‘用藥如用兵,辨證如斷案’的智慧結晶。”團隊發現,程氏醫案中常見徽州特有藥材,如祁術、貢菊等,印證了“就地取材,以應天時”的新安醫派用藥哲學。
(圖為團隊成員在門雪書院采訪程氏內科的第八代傳人程劍鋒先生)
二、鄭氏喉科:方寸之間見天地步入屯溪老街的鄭氏喉科診所,濃郁的藥香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鄭氏喉科第十二代傳人鄭園向隊員們介紹了“吹藥”絕技。“我們將特制藥粉裝入銅制“喉槍”,對準患者咽喉輕吹,藥末如霧般覆蓋患處,這叫‘云霧療法’,”鄭先生解釋道,“結合針刺放血,對喉痹、乳蛾等急癥有立竿見影之效。”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鄭氏西園喉科)
鄭氏先祖曾立“懸壺濟世,重義輕利”的家規。團隊對百余位前來求診的患者現場發放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2%的受訪者認為鄭氏喉科“不僅是醫術,更是鄉愁”。年過七旬的李奶奶回憶:“小時候喉痛,鄭老先生一顆藥丸吹進去,立時就能喝粥了。”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調研)
三、古道尋藥:草木有情載醫道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黃山,隊員們跟隨藥農老汪攀行在云霧繚繞的古道上。團隊深入祁門白術和黃山貢菊的原產地,在專業藥師指導下開展識藥辨藥實踐,親手采擷道地藥材。“采菊要趁晨露未晞,取術須待霜降之后。"老汪指著葉片背面的朱砂點說:“這才是道地祁術的標志。”隊員們親手采挖、鑒別,發現同樣的白術,因生長海拔不同,藥效成分竟相差數倍。
行走在這條千年古道上,仿佛置身于流動的“中藥材基因庫”,每一味草藥都在訴說著徽州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實地識采,隊員們不僅掌握了藥材鑒別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徽杭古道的石板路上,藥香穿越時空而來。團隊考證發現,這條古道曾是藥材貿易要道,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記載的189種道地藥材,有47種產自徽州。如今,這些“活化石"般的藥材基因,仍在為新藥研發提供寶貴資源。
(圖為團隊成員重走藥材運輸古道)
四、守正創新: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這次實踐讓團隊成員們觸摸到了中醫的靈魂,未來,隊員們會帶著這份感悟深耕學業,以仁心仁術踐行醫道,讓新安醫學的智慧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隊長王貽同學感慨。
目前,團隊正在老師指導下創新性地繪制“新安醫學流派傳承關系圖”,系統梳理程氏內科、鄭氏喉科等八大流派的師承脈絡與學術特色;同時拍攝《藥材里的徽州》紀錄片,用年輕視角解讀傳統智慧,讓千年醫脈在網絡時代繼續奔涌,實現了“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藥柜里的珍寶藏不住”的傳播效果。
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回望,新安醫學正如徽州老宅的天井,既承接千年雨露,又擁抱萬里云天。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這群年輕人的探索證明:古老智慧永遠不會老去,它只會在傳承中不斷重生。
文字:王貽 侯紫涵
圖片:郁思涵 陳佳瑗 王耀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