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團】薪火實踐團新安傳薪隊專訪新安醫派張一帖內科療法傳承人李梃先生2025年7月31日,青山含黛、草木含翠。薪火實踐團·新安傳薪隊走進雨后初霽的
歙縣定譚村,探訪國家級非遺
“張一帖”內科療法第十五代傳承人
李梃先生。
位于青山環抱中的新安國醫博物館古樸典雅,一旁的“黃山市張一帖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牌匾是李老每日坐診、懸壺濟世的“主陣地”。“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450余年來,“張一帖”因其精湛的醫技、治療內科疑難雜癥之佳效而享譽徽州。“天下郎中在,有病趕定譚。”如今,李梃接過第十五代薪火,在鄉村一線繼續守護百姓健康。
新安醫派緣何起,定譚一帖何去從
李梃先生是歙縣新安國醫博物館的現任館長、歙縣定潭“世傳張一帖診所”的所長,同時也是“張一帖內科療法”的第十五代非遺傳承人。為了傳承“張一帖”祖業,李梃先生放棄了進城工作的機會,成為了張、李二老子女中唯一仍留在定潭的傳承人。他在1999年創辦了“世傳張一帖診所”,擔任所長。2013年他在家族的支持下,開始建造徽派古典風格的“新安國醫博物館”和“濟舜堂”。他繼承家學,發展祖業,將祖傳末藥“十八羅漢”改制為丸劑,以便患者服用。李梃先生以其獨到的技藝和至誠的仁心守護著故鄉的熱土,在現代社會于鄉間詮釋著“醫在民間”的價值理念,值得敬仰。李老先生告訴團隊成員:“一府六郡”的古新安地域上發展出的醫學流派稱為新安醫派。鼎于明清,名醫輩出、醫籍浩瀚,享“北華佗,南新安”的美譽;“張一帖”是
歙縣定譚一帶傳承最好的中醫世家,以一劑見效聞名四方。
時過境遷,“張一帖”醫派面臨著時代的困境與挑戰。李先生談道:
人才匱乏、社會基礎薄弱、和現代科學異軌,這是張一帖醫派乃至于傳統中醫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阻力。李老先生對傳薪隊員寄予厚望,期待隊員們把中醫理論與科研技術兩手抓好,多上一線臨床磨練醫技,在傳統中醫轉型的時代大有作為。
至精至誠百世業,妙手回春一劑投從初出茅廬的郎中成長為享譽地方的名醫,李老先生分享了他早年接診的經歷和心境。“有一回村民急病來找,對證開了承氣湯。雖把病人送走,但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生怕藥沒用好貽誤病機。于是半夜騎上自行車,偷偷跑到病家門前,聽屋里動靜——安安靜靜的,看來沒出事!騎回家還是睡不著。第二天早晨又跑去病家敲門一問,燒退病好了!這才把心放下來。”李先生說,凡他接診的病人,一定主動隨訪知悉病情、巨細無遺告知療程事項,通訊錄里存留了上千號病患。
高度負責、精誠心懷,李老的肺腑之言如一塊堅潤玄明的寶墨,潤開在傳薪隊員們心中。
2008年,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醫大師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又將家學和現代科學研究結合,把中醫古方推向現代、走向全球。從定譚村的一帖良方到非遺殿堂的學術豐碑,“張一帖”如同一棵扎根新安、蔭蔽四方的杏林古樹,詮釋中醫世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旺盛生命力。
一帖雖小,千秋載道;一家之傳,萬戶滿春。
文字|臧思源
圖片|臧思源 柯開濤 胡捷
編輯|周翔羽
視頻|周翔羽
校對|陳淑燕 練雪柔 周思妤
審核|王于嫣然 李澄琦 封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