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汪汪隊流派傳承小隊尋訪“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第六代傳人高媛媛醫師
【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薪火實踐團汪汪隊流派傳承小隊尋訪“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第六代傳人高媛媛醫師
2025年7月31日下午,南京中醫藥大學薪火實踐團汪汪隊流派傳承小隊前往儀征市中醫院,對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第六代傳人高媛媛老師進行了專訪。作為中醫兒科界獨具特色的學術流派,“臣”字門歷經兩百年傳承至今,高媛媛老師作為當代代表性傳承人,不僅深耕臨床診療,更致力于流派學術思想的總結與創新,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時代活力。
流派譜系
“臣”字門兒科創立于18世紀末的清中期,以第一代創始人朱良臣的“臣”字為學派名,歷經七代傳承而生生不息。采訪中,高媛媛主任追溯流派淵源時提到,第二代傳承人朱冠臣在太平天國時期隱居儀征行醫,以北宋“兒科之圣”錢乙的學術思想為指導,結合小兒生理特點創新制方,至清末已獲“小兒神醫”之美譽。近代以來,第四代傳人孫謹臣的弟子劉弼臣(人稱“東方小兒王”)與孫亮臣南北呼應,更使臣字門成為中醫兒科界的標桿性流派。
“‘臣’字門始終堅持‘師傳與家授相結合’的傳承模式。”高老師介紹到,其第五代傳人孫浩教授臨證六十余載,獨創“樂膳治療小兒積食”“敷臍療法治汗癥”等外治療法,而自己作為孫浩教授的師承碩士,正是這一傳承脈絡的當代實踐者。
以和為貴:兒科診療的核心智慧
談及“臣”字門的學術思想,高老師強調“以和為貴”是貫穿始終的核心準則。小兒“三有余四不足”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診療需兼顧“扶正”與“祛邪”,不可過補過攻。她以敷臍止瀉散為例,該外治方由川椒、肉桂、干姜等辛溫藥物組成,通過神闕穴給藥,既能溫脾散寒,又避免了口服藥物對小兒脾胃的刺激,臨床常用于治療風寒或寒濕型腹瀉,多數患兒用藥1-2次即可見效,體現了“簡便驗廉”的中醫優勢。
在脾胃調理方面,臣字門主張“健脾胃為主,消補兼施”。高主任引用《內經》“脾病則飧瀉,濕勝則濡泄”的理論,指出小兒泄瀉多與“脾濕”相關,治療需結合醒脾、運脾、化濕等治法,如孫浩教授常用的“升降結合”法,便是通過調理氣機升降來恢復脾胃功能。
傳承之路:堅守與創新的當代實踐
作為江蘇省“510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拔尖人才,高老師不僅在臨床中踐行臣字門學術思想,更致力于流派經驗的系統整理與推廣。她先后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上海新華醫院進修,融合現代醫學技術優化診療方案,“如將中醫外治法與西醫過敏原檢測結合,能更精準地制定防治策略。”
談及傳承愿景,高主任表示:“臣字門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創新’。我們正在整理第七代傳人的臨床案例,計劃建立流派數據庫,同時通過師承教育和院校合作培養年輕醫師。”此次實踐團的尋訪,正是傳統醫學“薪火相傳”的生動體現——青年學子通過與傳承人的深度對話,既感受到中醫兒科的博大精深,更堅定了守護中醫藥文化根脈的責任。
從朱良臣立派到如今的七代傳承,“臣”字門中醫兒科術的兩百年歷程,是中醫藥文化生生不息的縮影。高媛媛老師以“傳承者”與“創新者”的雙重身份,在堅守“臣”字門學術思想的同時,為古老流派注入了現代活力。薪火實踐團的此次尋訪,不僅記錄了流派傳承的珍貴資料,更激勵著青年一代以實干精神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