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桂萍 郭倩怡 畢文沐 周紫宸 劉燕文宇)湖南師范大學“蒼洱尋跡承古韻,云嶺訪俗繪新篇”調研團隊在云南省劍川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活動——學習并親手制作白族扎染,零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

扎染,古稱“絞纈”,是白族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染色技藝,以純天然板藍根等植物為染料,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形成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藝術效果,被譽為“指尖上的藝術”。

活動中,團隊成員首先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白族扎染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藝術價值以及復雜的制作工藝。隨后,大家興致勃勃地投入到親身體驗環節。從設計圖案、用線扎結布料,到浸入染缸反復浸染、氧化,最后拆線、漂洗、晾曬,每一個步驟都親手完成。看到原本潔白的布料在自己手中逐漸呈現出藍白相間、意趣天成的美麗花紋,每一位隊員都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

此次沉浸式體驗活動,不僅讓隊員們領略了白族傳統手工藝的精妙,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更在實踐中感悟到了匠人精神的內涵與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性。大家表示,這是一次難忘的文化之旅,必將激發青年一代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