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教有為:赴滇支教與多元調研之行
2025年,懷揣著對知識傳播的熱忱和對多元文化探索的渴望,中國計量大學“量教有為”團隊踏上了前往云南大理的旅程。我們乘坐火車,一路向西,歷經長途跋涉抵達大理,隨后前往焦石完小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支教活動,并對鄧川縣傳統乳扇、扎染之鄉周城村、白族鄧川漢調、施滉故居以及蝶泉乳業展開調研。
支教:用知識傳遞希望
抵達焦石完小后,我們迅速投入到支教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情況,我們精心設計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在基礎課程方面,語文課上,我們通過故事分享、詩詞朗誦等形式,激發孩子們對文學的熱愛,帶領他們領略文字的魅力;數學課中,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生活實例,幫助孩子們理解和掌握;英語課則借助有趣的英文兒歌、簡單對話練習,讓孩子們勇敢開口說英語。
除了基礎課程,特色課程更是為孩子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孩子們玩剪紙、畫畫——剪紙是教他們自己折紙剪蝴蝶,畫畫是讓他們在紙上畫山里的樹、草坡和自己?粗麄兣e著歪扭的紙青蛙笑,或是把染了草汁的紙當“雨后坡”,才懂簡單的折折畫畫里,藏著真歡喜。
在支教過程中,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純真的笑容深深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支教時間短暫,但我們希望能在他們心中種下知識與夢想的種子,激勵他們不斷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在支教結束后,團隊成員每到一戶家庭,都與家長和學生親切交談,仔細了解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學習情況及未來規劃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解讀中國計量大學的資助政策,包括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崗位以及各類專項補助等項目,重點強調了學校“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堅定承諾 。為了讓家長和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資助政策帶來的幫助,團隊成員分享了眾多受益學生的真實案例:有的學生依靠助學金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后進入知名企業工作;有的通過勤工儉學鍛煉了自身能力,還減輕了家庭負擔;還有的憑借獎學金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最終考上研究生繼續深造 。
調研:探尋文化與產業的奧秘
傳統乳扇:古老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在鄧川縣,我們走進傳統乳扇作坊。一進入作坊,濃郁的奶香味便撲面而來。乳扇的制作過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的技藝,新鮮牛奶在特定酸水和高溫作用下迅速凝固成絲狀,老師傅熟練地將其揉捏卷在筷子上,動作一氣呵成。這種被列入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不僅能直接食用,還能通過煎、烤、炸、煮等多種方式烹飪,是白族三道茶中甜茶的關鍵原料。如今,當地商家積極創新,開發出乳扇沙琪瑪等新產品,讓傳統乳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拓寬了市場,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獨特的美食。
周城扎染:藍白世界里的千年傳承
走進“扎染之鄉”周城村,仿佛進入了一個藍白相間的藝術世界,隨風飄動的扎染布匹如同一幅幅流動的畫卷。我們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扎染的17道工序,從精心繪圖扎花,到用板藍根染色,每一步都飽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天然的板藍根染料不僅讓色彩持久,還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村民們將扎染技藝融入生活,制作出服飾、裝飾品等各類產品,周城扎染也借助旅游業和電商平臺,成為當地的特色文化產業,吸引著眾多游客和消費者,讓這一千年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熠熠生輝。
白族鄧川漢調:悠揚曲調中的文化傳承
在探訪白族鄧川漢調傳習所時,我們有幸聆聽了張子義和趙潤香兩位傳承人的精彩演唱,我也有幸自己去嘗試演奏了幾曲。鄧川漢調由白族人民創造,是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悠揚的對唱中,我們感受到了白族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它承載著蒼山洱海間白族民眾的道德傳統與生活智慧。如今,傳習所通過開展培訓、表演等活動,努力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讓更多年輕一代了解和喜愛鄧川漢調。
施滉故居:緬懷先烈,傳承紅色精神
走進施滉故居,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我們首先觀看了施滉烈士的紀錄片,之后我也有幸邀請到了洱源縣委黨史研究室的研究員給我們講解關于施滉的故事。故居內陳列的歷史文物和珍貴照片,生動展現了白族革命先烈施滉為民族解放事業奮斗的光輝歷程。他的英勇事跡和堅定信念深深感染著我們每一位成員,在這里,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革命精神在心中生根發芽。施滉的故事激勵著我們當代青年要勇于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蝶泉乳業:現代化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走進新希望蝶泉乳業,現代化的自動化生產線令人震撼。企業通過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確保“每一滴牛奶的品質”。同時,蝶泉乳業在環保方面的實踐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污水經處理成為灌溉用水,牛糞制成有機肥還田,真正實現了“零排放”的循環經濟,為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也堅持“誠信為本、質量至上、精誠合作、服務一流”的經營思想,立足云南,走向全國。
這次云南大理之行,無論是支教還是調研,都讓我們收獲頗豐。在支教中,我們體會到教育的力量和責任;在調研中,我們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現代產業發展的潛力。其中的家訪宣傳活動,不僅讓山區家庭深入了解了中國計量大學的資助育人項目,也搭建起了學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的橋梁 。回到學校后,我們將整理調研成果,把在實踐中所學所思分享給更多同學,希望能帶動更多人關注鄉村教育和文化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 。未來,“量教有為”團隊也將持續關注大理地區的發展,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