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疆,驕陽似火,卻擋不住阿拉爾市棉田的蓬勃生機。作為塔里木大學“水務潤疆”實踐團的一員,我帶著水樣瓶、調查問卷和對基層水務的好奇,踏上了為期十天的調研之旅。從12團3連的灌溉渠到十六團的戈壁邊緣,從居民家的水龍頭到田間的滴灌帶,這段旅程讓我明白:“水資源”從來不是課本上冰冷的名詞,而是居民燒水壺里的水垢、農戶賬本上的節水數字,是藏在每一份水樣里、每一次交流中的民生溫度。
初入連隊:從一杯水里讀懂需求
調研第一站是12團3連。下午的陽光把路面曬得發燙,我們剛走進連隊,就被幾位在巷口乘涼的居民圍住。“你們是來查水的吧?”一位戴著草帽的大叔主動搭話,黝黑的臉上滿是熱情,“澆地的水夠使,就是夏天做飯時,水龍頭水流偶爾會變小,得提前存水。”跟著大叔到他家院子,他擰開自來水龍頭,清水嘩嘩流出,卻在搪瓷缸里泛起細微的渾濁。“這水得沉淀會兒再用,不然燒水壺底總結垢。”大叔的話,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水質”不是檢測報告上的術語,而是居民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
我們按計劃在灌溉渠和居民家水龍頭處采集水樣。蹲在渠邊取樣時,水面漂浮的幾片枯葉格外扎眼;到居民家接水,看著清澈的水流注入無菌瓶,瓶身上“12團3連居民入戶端”的標簽,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后來和連隊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接,得知這里主要種棉花和紅棗,灌溉靠地表水和機井,“水量能滿足,但水質得等你們檢測結果”,工作人員的話,讓我們更清楚這次調研的意義——不只是收集數據,更是幫居民把“喝水、澆地”的煩心事說出來。
深入調研:在細節中捕捉水務難題
隨著調研推進,連隊的水務故事漸漸清晰。在十團2連,這是個“老連隊”,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一見面就坦言“部分水管網老化”。走訪時,王阿姨拉著我們看她家的燒水壺,壺底厚厚的水垢像一層白霜:“燒開的水總有點澀味,長期喝也不知道好不好。”種植棉花的李大叔則更關心灌溉:“水夠澆地,但想學節水技術,聽說滴灌省水,就是不知道咋弄。”我們在機井附近和農田采集水樣,灌溉渠里的少量漂浮物,和居民說的“希望多設垃圾點”悄悄呼應。
到九團連隊時,戈壁的風沙比之前大了不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說,這里的水來自遠處水庫,“近年沒缺過水,但風沙大,水渠容易積沙,每年春天清理都要費不少人力”。跟著居民去看灌溉渠,渠底果然積了一層細沙,風一吹,沙塵就往水里落。我們在水庫引水口采集水樣,水色微微發渾;到居民家接水,大爺特意找來干凈的杯子:“你們嘗嘗,比以前的井水好多了,但還是不如城里的水清亮。”
最讓我印象深的是八團——這里是師里的“節水示范團”,推廣滴灌多年。本以為能看到“完美”的水務場景,可農戶趙大姐卻拉著我們到棉田,指著堵了的滴灌帶嘆氣:“滴灌是省水,但帶子里總進雜質,一堵就得拆了重換,耽誤澆地不說,還得花錢買新的。”我們在滴灌系統過濾器前后都取了水樣,看著過濾器前水樣里的細小雜質,突然懂了:“節水”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要把“防堵、維護”這些細節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幫農戶省心。
溫暖收獲:水樣里的信任與期待
十天的調研里,居民的熱情總在細微處打動我們。在十六團下屬連隊,正午的陽光曬得人睜不開眼,一位老人卻主動帶路,陪我們去看灌溉渠和居民家的水龍頭,路上還不停念叨:“以前缺水的時候,得去幾里外拉水,現在能在家接水,就是水質再好些就好了。”到居民家采集水樣,他們總會遞來一杯涼白開:“你們辛苦,先喝口水歇會兒。”填問卷時,哪怕是不識字的老人,也會讓家人念題,一字一句認真回應,生怕漏了什么重要訴求。
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讓我們動容。每到一個連隊,他們都會詳細介紹水務情況,把我們記錄的“管網老化”“水渠清沙”“節水技術指導”等建議,認真記在筆記本上,還反復說:“你們放心,這些問題我們會盯著解決,有進展就跟你們反饋。”在九團匯總數據時,工作人員特意拿著我們的問卷,逐一核對居民反映的公共水龍頭漏水問題:“這些細節我們之前沒注意到,下周就安排人修。”這份認真,讓我想起那些水樣——它們不只是要送去檢測,更是居民把日子過好的期待。
在八團下屬連隊,居民們的積極配合讓我難忘。一位年輕農戶主動拿出手機,給我們看他記錄的灌溉數據:“用滴灌后,一畝地省水30方,去年棉花畝產多了200斤。”他的賬本上,清晰地記著“水費節省150元”,眼里滿是對好日子的憧憬。而一位老人則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來調研,我們就高興,說明有人關心我們喝水的事。”
實踐感悟:從水樣中讀懂責任
調研結束那天,我們回到塔里木大學整理資料,看著桌上一排排標注清晰的水樣瓶,從“12團3連灌溉渠”到“八團滴灌過濾器”,每一瓶水都像一個故事匣子,裝著連隊的土地、居民的生計和對好日子的盼頭。匯總數據時發現,團場連隊的水資源量整體能保障,但“水質硬、局部污染”“基礎設施老化”“節水技術推廣不足”是共性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靠一份檢測報告就能解決,需要政策的溫度、技術的支撐,更需要有人愿意俯下身子,傾聽基層的聲音。
返程時,車窗外的棉田綠得鋪到天邊,風里似乎還帶著棉花的清香。我忽然明白,這次實踐最大的收獲,不是學會了怎么采集水樣、記錄數據,而是懂得了從一杯水里看懂連隊的生活。那些裝在瓶子里的水,盛著的是土地的模樣,是人們對好日子的盼頭;那些居民的笑容與建議,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也是我們青年一代服務基層的責任。
未來,我會帶著這段經歷繼續學好專業知識,希望有一天能回到這里,用所學幫連隊解決更多用水難題。因為我始終記得,在十團2連,王阿姨看著燒水壺說“盼著哪天能直接喝上干凈水”時的眼神;在八團,趙大姐摸著滴灌帶說“想學好技術多省錢”時的期待——這些眼神與期待,就是我們青春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