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技藝遇上青春創意,當指尖巧思碰撞千年文脈,一場喚醒非遺活力的創作盛宴悄然啟幕。2025年7月20日下午三時,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服務隊的6名隊員齊聚會議室,以棕編、竹編、皮影三類非遺技藝為創作核心,用雙手編織傳統之美,用創意點亮文化之光,在實踐中書寫非遺傳承的青春篇章。
棕葉凝趣:一折一繞織就自然生機
作為扎根民間的傳統手工技藝,棕編以棕櫚葉為媒,憑“穿插、折拉、編扣、打結”等技法,將自然之美凝于指尖。活動現場,棕編創作區的隊員們手持新鮮棕櫚葉,輔以剪刀、細針等工具,沉浸式投入創作:指尖翻飛間,葉片被巧妙撕拉成細條,經繞、穿、刺等手法塑形——含苞的玫瑰層層疊疊,紋理細膩如真;玲瓏的燈籠骨架精巧,暗藏開合機關;靈動的小魚身形流暢,仿佛下一秒便要擺尾游向碧波;方正的小框線條規整,兼具實用與美感;最令人稱奇的是那只蹦跳的螞蚱,觸須輕顫、后腿緊繃,鮮活的姿態仿佛下一秒就會躍入草叢,盡顯民間技藝的靈動與趣味。

▲隊員棕編作品
竹篾傳情:一經一緯編織千年智慧
從新石器時代的簡單竹器,到如今兼具實用與美學的工藝品,竹編技藝始終承載著先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其“挑一壓一”“六角編”“絞絲編”等多樣技法,講究經緯交錯的默契,每一道編織都藏著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在竹編創作區,隊員們手持削制均勻的細竹條,耐心梳理篾絲,專注于每一次穿插:細密的竹絲在指尖穿梭,隨著“挑、壓、繞”的節奏逐漸成型——一只線條流暢的小簍子輪廓漸顯,可容雜物;一艘帶篷的小船精巧別致,仿佛能載著故事駛向遠方。樸素的竹色中,不僅透著自然的質樸,更凝結著隊員們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匠心。
皮影繪夢:一刀一色勾勒人間百態
皮影戲,這門融音樂、劇本、造型、光影于一體的民間藝術,素有“燈影里的傳奇”之稱。其制作需經“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創作者的耐心與巧思。創作現場,隊員們先在皮革上精心勾勒人物輪廓,再用刻刀細致鏤刻花紋,隨后以明艷色彩層層暈染:紅臉的忠臣、白臉的小生、花臉的武將……不同“生、旦、凈、末”角色躍然皮上。最后,將關節處用線巧妙拼裝,一個個皮影人物便有了“舉手投足”的靈動感,仿佛只需一盞燈、一塊幕,就能即刻上演一場熱鬧的傳統大戲。
青春賦能:讓非遺技藝“活”在當下
這場非遺創作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藝實踐,更是一場文化對話。隊員們在指尖操作中,真切觸摸到棕編的柔韌、竹編的清香、皮影的斑斕;在資料研習中,深入讀懂技藝背后的人文溫度——棕葉里藏著民間藝人觀察自然的細膩,竹條間連著鄉土人家的生活煙火,皮影上印著市井戲臺的熱鬧記憶。這些非遺技藝,既是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更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
當棕櫚葉的生機、竹篾的溫潤、皮影的鮮活在會議室交織,隊員們以青春視角為非遺注入了新的表達可能。未來,“候鳥計劃”團隊將繼續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路徑,讓古老技藝走出“博物館”,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的接力中,既守得住根脈,又煥得了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