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社會實踐隊奔赴宜賓竹文化公園,以“青年視角+在地實踐”為路徑,開啟一場解碼竹文化基因的探索之旅。從生態調研到非遺觸摸,從勞動體驗到文化對話,隊員們在竹林深處、匠人的故事里,勾勒出宜賓竹文化的傳承脈絡。
一、初遇竹鄉:三輪車邊的在地對話
實踐隊剛踏入宜賓竹文化公園,便與一輛滿載竹子的三輪車不期而遇。車斗里,青翠的竹枝與生活物資堆疊,構成一幅鮮活的“竹鄉日常”圖景。隊員們圍攏上去,車主師傅笑著打起招呼,豎起的大拇指里藏著對竹產業的自豪
三輪車師傅豎拇指點贊,展現竹鄉人與竹共生的日常。
“這片竹林養活了我們幾代人!”師傅的話揭開了竹文化的生活底色。隊員們發現,竹不僅是景觀,更是當地人的“綠色銀行”——從建材到食材,從非遺工藝到文旅名片,竹滲透進生活的每個角落。在車旁駐足的隊員們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滿載竹子的三輪車)青竹與紅車形成視覺沖擊,開啟竹文化調研初體驗,已悄然觸摸到宜賓竹文化的基層脈絡。
二、竹林尋蹤:生態與文化的雙重解碼
深入竹林區,隊員們化身“竹種偵探”,在蔥郁竹影間尋找生態密碼。彎腰測量竹徑、對照圖鑒辨種、記錄生長環境……在一株株青皮竹、慈竹旁,隊員們發現宜賓“中國竹都”的底氣:428種竹種構成的基因庫,支撐起“林-藥-菌”復合種養模式
(圖為實踐隊員在竹林邊記錄生態數據)背包與竹影呼應,定格青年探索自然的專注瞬間。
更驚喜的是文化發現:竹林深處的“風月軒”涼亭,梁柱間藏著竹編工藝的美學基因——鏤空雕花、榫卯結構,竟與江安竹簧的“鑲嵌技法”同源。隊員小李感慨:“原來非遺技藝早就在生活里生根了!”這種“生態+文化”的共生觀察,讓竹文化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可觸摸的生活傳承。
三、勞動賦能:從“看竹”到“懂竹”的實踐課
實踐隊主動加入“竹鄉勞動課”:協助搬運竹材、整理竹編原料。看似簡單的體力活,卻藏著學問——老竹韌性好,適合雕刻;新竹纖維細,宜作編織。隊員們汗濕的衣衫里,浸透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理解。勞動間隙,當地匠人的故事傳來:江安竹簧傳承人在開裂竹片上“化腐朽為神奇”,長寧竹編藝人讓竹絲細過發絲……這些故事與手中的竹子交織,讓“非遺傳承”從概念落地為——匠人們與竹共生的一輩子,也是隊員們掌心磨出的繭子。
四、青春留影:風月軒下的傳承誓言
調研尾聲,實踐隊在“風月軒”前定格合影
傳統建筑與青春身影交融,象征竹文化傳承的代際銜接。
藍白隊服與古雅亭臺相映,背后的竹林翻涌著綠色浪潮——這既是對竹文化的致敬,更是青年傳承的宣言。
此次調研,隊員們不僅摸清竹種生態、非遺技藝的“家底”,更在三輪車邊的對話、竹林里的汗水里,讀懂了竹文化“活在日常”的密碼。后續,“候鳥計劃”將以短視頻、校園宣講等形式,讓更多人看見宜賓竹文化的生命力,讓青春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竹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