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起千年韻,薪傳她力量——陽光學院學子深入坊巷,以青春之筆續寫三條簪文化新章
這個夏天,陽光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簪銀承閩韻,青鋒踐她行”暑期社會實踐團奔赴福州三坊七巷,展開對福州傳統女性發飾——三條簪的深度走訪與文化體驗。通過親身體驗發型制作、專訪非遺傳承人與使用者,并與國際游客互動,團隊致力于解析三條簪所蘊藏的文化價值與女性意識,探索其在當代的傳播與認同形式。(通訊員 陳美嫣)
指尖盤發,感悟技藝的溫度 實踐團造訪位于三坊七巷的三條簪文化體驗空間。在這處充滿古意的場所中,不少年輕人正嘗試簪發造型。三位女技藝人為隊員們細致梳理發髻、配戴銀簪,并娓娓道來:“三條簪不只是一件頭飾,更代表著福州女性的氣節——猶如三把刀,分別奉獻給國家、家庭與自己。”最終完成的發型各有風韻,簪飾點綴之下,既典雅亦顯颯爽英姿。

圖為實踐隊成員體驗三條簪的妝造”。 陳佳妍 供圖
聆聽守藝人心聲,解讀文化深層寓意 整理完發飾后,團隊在店主劉師傅的引導下,漫步于千年文化底蘊的三坊七巷。期間,隊員們對傳承人進行了專訪。劉師傅談到:“三條簪的起落,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福州女性社會地位與自我認同的演變。它從前是日常配飾,后來一度式微。如今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不僅是美的復興,更是現代女性對歷史記憶與身份符號的再發現與共鳴。”他特別指出,傳承的真諦在于讓年輕人理解其中“自尊、自立、自愛”的女性精神。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三條簪店主劉師傅于“三坊七巷”。 陳佳妍 供圖
邂逅坊巷知音,共敘文化理解 活動中也不乏驚喜時刻。隊員們頭戴三條簪穿行于古巷時,偶遇幾位同樣佩戴這一飾物的本地女性。她們親切交談,分享自己與三條簪的故事:“戴上它,就好像和過去的女性對話”“這是我們福州人的文化驕傲”。
更意想不到的是,團隊引起了外國游客的濃厚興趣。成員們熱情地向他們介紹三條簪的由來與文化含義,并進行了輕松交流。外國友人表現出極大的贊賞,稱其“既美麗又富有力量”,是“優雅與內在力量的結合”,并表示希望有機會親自嘗試。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路人對三條簪文化看法。 鐘小英 供圖

圖為實踐隊成員向外國友人介紹三條簪文化。方彥蘅 供圖
卸簪回望,沉淀文化體悟
傍晚時分,團隊回到體驗店卸去簪發。每一步拆卸都透出儀式感,仿佛在解開一層層歷史與文化的印記。隊員們分享道:“從佩戴到卸下,才更明白傳統技藝的不易,以及它所承載的屬于女性的鄭重與柔韌。”
實踐總結:簪飾背后的文化自覺與女性賦能 這次沉浸式實踐活動,使團隊從手藝實操、傳承人講述、佩戴者真情流露乃至跨文化反饋等多個維度,深刻感知到三條簪作為福州女性文化象征的深厚傳統與現代價值。他們認識到,三條簪不僅是一件頭飾,更是織于青絲之間的女性史詩,銘刻著堅韌、智慧與獨立的精神基因。它的當代回歸,既折射出文化自信的崛起,也呈現了女性力量如何從傳統中重生并照亮現實。
隊員們一致表示,這是一次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察到參與的跨越。通過親手體驗和真誠交流,他們學會了以更敏銳的眼光解讀文化,以更謙卑的心態對待傳統,以更主動的姿態承擔文化傳承的使命。今后,他們將繼續關注并推動包括三條簪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創新,讓這種獨特的“女性力量之美”在新時代持續閃耀。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影。 方幼聰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