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非遺技藝背后的人文底蘊,近日,我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楊家香包”,以“縫香入囊,叩響心紋”為主題,開展非遺文化調研活動,沉浸式感受香包、虎頭鞋、虎頭帽等傳統手作的獨特魅力。
活動中,團隊成員首先與當地非遺傳承人、手藝人及村民展開深入交流,傾聽不同群體對非遺手作的看法。非遺傳承人楊女士表示:“虎頭鞋、虎頭帽不僅是給孩子的穿戴,繡進去的老虎紋樣能‘驅邪避災’,是老一輩對晚輩的牽掛;香包更不用說,端午戴、節日送,裝著的是熟悉的草木香,也是咱中國人的念想。”年輕媽媽王女士則坦言,如今會主動給孩子定制虎頭鞋帽,“比起工業化的產品,這些手作更有溫度,能讓孩子從小接觸老祖宗的東西,知道咱們的文化根脈”。非遺傳承人楊女士店主提到,現在會在傳統樣式上創新,比如給香包設計簡約的掛飾款、讓虎頭紋樣更符合現代審美,“希望讓非遺‘活’在當下,被更多年輕人喜歡”。
隨后,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團隊成員系統了解了傳統香包的香料知識。香包的香料多取自天然草木,兼具實用與寓意——艾草能驅蟲避穢,是端午香包的“常客”;薄荷清冽提神,適合夏季佩戴;陳皮香氣醇厚,還能理氣健脾;而少量雄黃(需遵古法安全使用)則被賦予“驅邪”的傳統意象。傳承人稱,不同香料的搭配有講究,既要考慮氣味的和諧,也要結合時令與用途,每一款香包的香料配方,都是先輩順應自然、寄托心愿的智慧結晶。
此次“三下鄉”活動,讓學子們近距離觸摸到非遺手作的溫度,更讀懂了其背后承載的民俗文化與情感記憶。未來,團隊將整理調研成果,通過線上展播、校園體驗課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香包、虎頭鞋帽等非遺文化,助力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作者:錢雅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