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團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香包療愈工作,眾所周知,在香包的縫制過程中,一針一線都會舒展情緒,在天然香氣的包裹下放松身心,讓有著千年歷史的香包非遺技藝,成為當代人緩解心理壓力的“心靈良藥”,這項承載千年文化記憶的非遺手藝,正以“心理療愈載體”的新身份,叩響現代人的“心紋”。
香包,作為我國傳統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自古便有驅蟲避穢、寄托情思的功能。如今,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傳統文化研究者與心理療愈師跨界合作,為這項古老技藝注入了心理療愈的新內涵。
活動現場,非遺傳承人楊師傅首先向參與者講解香包的歷史淵源與制作技巧。“選布、裁樣、刺繡、填香、縫邊,每一步都需要專注與耐心。”楊師傅一邊演示,一邊解釋,“這種沉浸式的手工操作,能讓人暫時脫離外界的紛擾,將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作品上,本身就是一種‘正念療愈’。”
而作為實踐者的我們,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到了各種各樣的香料:薰衣草攜著月光的溫柔,輕拂焦慮的褶皺,讓躁動的心在氤氳香氣里漸歸平靜;玫瑰裹著晨露的甜潤,喚醒心底沉睡的柔軟,為淡漠的情緒鍍上一層浪漫暖意;艾草帶著曠野的清冽,驅散疲憊的陰霾,仿佛將山野的清風揣進了衣兜;合歡花綴著暮色的靜謐,悄悄撫平眉間的愁緒,讓紛擾的思緒隨花香緩緩沉淀;陳皮藏著時光的醇厚,用溫潤氣息化開心頭的郁結,似老友閑談般熨帖舒適;薄荷載著晨光的清爽,瞬間喚醒昏沉的神經,為困頓的午后注入一抹鮮活活力;檀香凝著古寺的莊重,以沉穩香氣安定浮動的心緒,讓人在喧囂中尋得片刻從容;迷迭香攜著海岸的清新,喚醒模糊的記憶,也為專注的時刻筑起一道寧靜屏障;丁香含著春日的清甜,輕輕驅散低落的情緒,讓愉悅感如花苞般慢慢綻放;酸棗仁裹著秋夜的沉靜,用溫和氣息安撫躁動的神經,伴每一個疲憊的人墜入安穩夢鄉。這十種香料,是自然饋贈的“情緒調味劑”,每一縷香氣都藏著治愈的力量,在呼吸間溫柔叩響心門。我們也由此可知,自然界中的香料似乎也與情緒與心理有了不可分割的緣分。
在現場,香包的“療愈屬性”被拆解為“觸覺、嗅覺、視覺、動覺”四重體驗。楊師傅介紹,傳統香包的療愈價值早有記載,《黃帝內經》中便有“香藥養性”的說法,如今團隊在此基礎上做了現代化適配:
-香料配比:摒棄過于濃烈的傳統配方,選用薰衣草、合歡花、陳皮等溫和香材,經專業中醫師指導,確保香氣能舒緩神經、調節情緒;
-面料選擇:以棉麻、真絲等親膚材質為主,避免化纖面料帶來的不適感,讓指尖接觸時更易產生放松感;
-紋樣設計:除了傳統的祥云、福字,新增“月亮”“小太陽”等簡約圖案,參與者也可自由繪制專屬紋樣,通過視覺表達釋放情緒;
-縫制節奏:不追求“快工出細活”,鼓勵參與者按照自己的呼吸節奏穿針,讓手部動作與呼吸同頻,類似“手工版正念訓練”。
“非遺的活態傳承,不僅要守住技藝的‘形’,更要激活文化的‘魂’。”每一個親手縫制的香包,都是獨一無二的‘情緒容器’。在展示區,掛滿了各種各樣的香包,我們可以看到,有以功能劃分的香包種類,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安神助眠類:核心選用具有鎮靜安神功效的香材,如酸棗仁、合歡花、薰衣草等。這類香包適合放置在枕邊,能通過溫和香氣舒緩神經、緩解焦慮,幫助改善入睡困難、睡眠淺等問題,尤其適合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人群。
2.提神醒腦類:以氣味清新、能刺激感官的香材為主,常見有薄荷、迷迭香、檸檬皮、艾葉(少量)等。其香氣可快速驅散困意、激活神經,適合掛在工位、書包或車內,適合學生備考、職場人午后工作,或長途駕駛時提升專注力。
3.抑菌防護類:依托傳統“避瘟除穢”理念,選用具有抑菌、凈化空氣作用的香材,如艾草、蒼術、丁香、藿香等。這類香包可懸掛在衣柜、玄關或兒童房,既能減少異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細菌滋生,尤其適合潮濕季節或流感高發期使用。
4.疏肝解郁類:針對情緒低落、肝氣郁結等問題,選用氣味溫潤、能調節情緒的香材,如陳皮、佛手、玫瑰花、檀香(少量)等。香氣可舒緩緊繃的情緒,幫助平復煩躁、緩解抑郁傾向,適合長期處于高壓環境、情緒易波動的人群,可隨身攜帶或放置在臥室。
5.驅蚊防蟲類:以天然驅蟲成分的香材為核心,如艾草、薄荷、丁香、佩蘭、菖蒲等。其特殊氣味能有效驅趕蚊蟲,且避免了化學驅蚊產品的刺激,適合夏季放置在陽臺、窗臺或兒童推車旁,尤其適合老人、小孩及敏感肌人群使用。
如今,“縫香入囊”已不只是一項民俗活動,更成為一種“輕療愈”生活方式。香包療愈課程可以更多的走入社區服務體系,走進校園、養老院和企業,讓這項非遺手藝帶著草木芬芳,走進更多人的生活,用一針一線織就撫平心紋的“溫柔力量”。
作者:卜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