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東明縣馬頭鎮中心小學的教室里飄著淡淡的紅紙香。剪藝志愿服務隊帶著精心準備的非遺剪紙課走進課堂,用一把剪刀、幾張紅紙,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藝術和國際語言的大門。
課堂上,隊員們化身 “非遺故事講解員”,為孩子們講述剪紙英文“Paper Cutting”的同時講解它 “身世”:從漢代的“鏤空”雛形,到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借“福”字剪紙的演變,串聯起千年文化記憶,讓孩子們明白,貼在窗戶上的剪紙,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美好祝福,筑牢文化認同的根基,而多元化的學習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安全教學是第一課,隊員們對照“剪紙安全指南”,手把手教孩子們正確的握剪姿勢,“剪刀尖要朝自己斜下方,像小刺猬藏起尖刺一樣才安全”,將安全意識融入實操細節,讓趣味與安全并行。
進入實踐環節,隊員們分步示范對稱剪法:對折紅紙、勾畫輪廓、沿線裁剪。簡單步驟中,孩子們創意迸發,相同步驟卻剪出各異作品。當孩子們展開自己的剪紙作品,驚喜與自豪溢于言表,這也成為非遺傳承最美的注腳。課程尾聲,隊員們為孩子們發放剪紙書簽,讓非遺文化融入日常,延續傳承的溫度。
這場非遺課堂,是青春助力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隊員們用專業與熱忱,將古老技藝轉化為孩子們觸手可及的快樂,在幼小心靈播撒傳承的種子。非遺傳承任重道遠,“Local is Global”(越是本土就越能打動世界)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接力,讓剪紙等非遺技藝“活”在當下“火”向未來,讓創新式雙語課堂為鄉村美育與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讓非遺之美在代代相傳中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