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園,走進社區,這個夏天,我以“三下鄉”志愿者的身份,在基層服務里收獲了最真切的成長與感動。
初到社區服務點,負責人簡單介紹了工作內容:協助整理居民檔案、為老年群體普及智能設備使用知識、參與社區環境整治?此片嵥榈娜蝿眨瑓s藏著基層服務的溫度。整理檔案時,我逐頁核對居民信息,生怕因粗心遺漏關鍵內容——這些紙張背后,是每個家庭的基本情況,準確記錄才能為社區后續幫扶提供依據。遇到信息模糊的條目,我便跟著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電話核實,耐心傾聽居民的需求,也漸漸明白“細致”是基層工作的第一準則。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為社區老人講解智能手機使用。有位老人拿著手機反復詢問“怎么視頻通話”,說想經?纯赐獾氐膶O子。我蹲在老人身邊,從打開軟件、添加聯系人到點擊通話按鈕,一步一步演示,還在紙上寫下簡單步驟。當老人成功撥通視頻,聽到屏幕里孫子的聲音時,眼角的笑意讓我瞬間讀懂了服務的意義——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用微小的幫助,連接起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社區環境整治活動中,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樓道雜物、擦拭公共設施。起初有居民不理解,覺得“沒必要這么麻煩”,但當看到樓道變得整潔、休閑區的長椅煥然一新,有居民主動加入我們,還拿來自家的清潔工具。那一刻我發現,基層服務不是“單向付出”,而是用行動帶動行動,讓更多人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園的力量。
短短幾天的社區服務,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讓我在點滴實踐中懂得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含義;鶎邮亲詈玫恼n堂,居民的笑容是最珍貴的收獲。未來,我會帶著這份經歷繼續前行,把青春的汗水灑在需要的地方,用實際行動詮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