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公法學院開展社區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宣傳志愿活動
為深入提升社區居民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學子服務社會的專業力量,9月3日下午,公法學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于社區活動中心成功舉辦了一場以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為主題的宣傳宣講活動。此次活動是學院“安全知識進社區”系列活動的重要實踐,通過系統化的知識講解、互動式體驗和實操性演示,切實增強了社區居民應對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
活動伊始,志愿者們通過精心制作的多媒體PPT,系統性地向居民講解了臺風、暴雨、雷電、冰雹等常見氣象災害的形成原理、發生規律及潛在危害。講解內容不僅科學嚴謹,更注重貼近居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志愿者以近年來發生的典型氣象災害事件為案例,配合動態示意圖和短視頻,生動展示了災害發生的過程和應對的關鍵環節,極大增強了宣講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預警信號識別環節,志愿者詳細解讀了由氣象部門發布的不同顏色、不同等級氣象預警信號所代表的含義,指導居民如何通過電視、手機、社區廣播等渠道及時獲取預警信息。針對老年人群體信息接收渠道有限的特點,志愿者們還特別介紹了“鄰里守望”互助模式,鼓勵建立社區災害信息共享機制。
隨后的互動問答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居民們圍繞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防災問題積極提問:“雷電天氣是否可以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低洼地區暴雨積水該如何提前防范?”“家里應該常備哪些應急物資?”志愿者們結合專業知識一一予以解答,并提出科學實用的建議。現場討論熱烈,笑聲掌聲不斷,防災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傳遞。
在實操演示環節,志愿者們向居民分發了氣象防災減災手冊,并就手冊中的關鍵知識點進行了逐一說明和演示。內容涵蓋應急物品儲備、家庭逃生路線規劃、災后防疫要點等各個方面。志愿者現場展示了應急包的標準配置,包括飲用水、食品、急救藥品、手電筒、應急哨等物品的選擇與保管注意事項,并邀請居民代表現場進行模擬操作。針對社區特點,志愿者們還專門設計了“災害情景模擬”小游戲,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居民親身體驗在臺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發生時應如何正確避險。這種參與式、體驗式的宣傳方式,極大增強了居民的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獲得了現場居民的一致好評。社區活動負責人表示:“這次活動非常及時和必要。志愿者們的講解清晰易懂,互動形式新穎有趣,特別是應急物品的實際演示和逃生路線的現場規劃,讓我們社區居民真正掌握了實用的防災避災技能。”
志愿者們表示,學院將持續引導學子投身于此類富有意義的志愿服務中,不斷完善“高校-社區”防災減災教育合作模式,計劃未來將拓展到更多社區和學校,擴大宣傳覆蓋面。同時學院還將鼓勵學生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針對城市社區防災減災的難點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此次活動不僅是公法學子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一次生動體現,也為筑牢社區安全防線、共建韌性家園貢獻了青春力量。通過本次宣講,不僅有效增強了社區應對突發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也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與獲得感。
(撰稿:孫夕如)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