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感悟歷史厚重,傳承愛國主義精神,2025年7月15日,南京財經大學“不忘來時路,砥礪奮進”團隊前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與思想教育。
下午,全體師生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抵達紀念館。剛步入展區,迎面而來的是灰白色的墻體與肅穆的雕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十二個黑色大字莊嚴肅穆,瞬間將大家帶入那段沉重的歷史歲月。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活動以“歷史真相”為核心,分“日軍入侵”“南京淪陷”“血腥暴行”“正義審判”“和平之光”五個篇章有序展開。

圖為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丁逸豪 供圖
在“日軍入侵”展區,泛黃的報紙、生銹的武器、清晰的軍事地圖,生動還原了1937年日軍蓄意制造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中國的歷史背景。“當時日軍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短短數月內便逼近南京,中華大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講解員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一邊認真聆聽,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以前在歷史課本上讀到這些內容時,更多是文字上的認知,今天看到這些實物,才真正感受到戰爭爆發時的緊迫與殘酷。”

圖為南京大屠殺雕像 丁逸豪 供圖
隨著參觀深入,“南京淪陷” 展區的場景讓現場氣氛愈發凝重。展區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還原了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時的場景:硝煙彌漫的街道、四處逃亡的百姓、燃燒的房屋…… 逼真的畫面讓不少同學紅了眼眶。“太震撼了,就像穿越到了那個年代,能真切感受到當時百姓的恐懼與無助。”
“血腥暴行”展區是整個紀念館最令人痛心的部分。展區內,30萬余遇難同胞的姓名墻綿延數十米,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玻璃展柜中,遇難者的遺骨、殘缺的衣物、帶有彈孔的生活用品靜靜陳列,無聲地訴說著日軍的殘暴行徑。在“萬人坑”遺址前,全體師生自發停下腳步,向遇難同胞默哀一分鐘。課本上‘南京大屠殺’五個字,背后是30萬個家庭的破碎。這些遺骨上的傷痕,是日軍暴行最鐵的證據,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圖為南京大屠殺內館 丁逸豪 供圖
在“正義審判”展區,同學們看到了戰后國際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記錄、庭審照片與影像資料。講解員介紹,1946年至1948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部分戰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是對遇難同胞的告慰,也是正義的伸張。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和平,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活動最后,全體師生來到“和平之光”展區。展區內,象征和平的雕塑、各國兒童繪制的和平畫作、記載戰后和平建設的文獻資料,傳遞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的理念。在和平廣場上,師生們共同放飛了象征和平的紙鶴,紅色的紙鶴在藍天下緩緩升起,承載著大家對和平的珍視與向往。
參觀結束后,輔導員組織全體學生開展交流分享會。同學們紛紛結合自身感受發言,“今天的實踐活動讓我對‘愛國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努力成為能為國家、為和平貢獻力量的人。”“作為大一學生,我們正處于學習知識、增長本領的關鍵時期,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用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
此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大一學子直觀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愛國主義與和平主義的種子。后續還將圍繞“銘記歷史”主題,開展歷史講座、紅色影片展播、主題征文等系列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在回望歷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在砥礪奮進中勇擔時代使命,以青春之力守護和平,以昂揚姿態書寫新時代的奮斗篇章。(通訊員 丁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