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隴州(現隴縣),千年社火與現代創新思維碰撞出別樣火花。近日,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薪火映隴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積極響應國家對文化傳承的號召,“探尋非遺瑰寶,助力鄉村振興”,赴“中國社火文化之鄉”陜西省隴縣開展了為期十天的非遺研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通過“理論研學+田野調查+沉浸體驗+公益服務”的模式,圍繞社火、臉譜、皮影、刺繡四大非遺項目展開調研與實踐,探索傳統技藝在現代制度框架下的傳承路徑,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系統性研學:從博物館到民間,構建非遺認知圖譜
實踐團以系統性研學的科學方法,層層深入構建起對隴縣非遺文化的立體認知。在隴縣非遺館中,隴縣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省級非遺隴州社火疙瘩臉譜繪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秉權老師的木锨、馬勺等立體社火臉譜精彩絕倫,非遺愛好者張曉全老師過豐富的圖文展板、實物陳列與數字化交互展示,詳細講解了社火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臉譜寓意及角色分工,并說到“社火不僅是過年時的熱鬧,更是承載著祈福納祥、懲惡揚善的民間信仰和一代代人的集體記憶”。
走進隴縣博物館與文化館,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與詳實的文獻資料,梳理隴縣地域文明發展脈絡,理解了非遺項目得以孕育和生長的歷史土壤與社會環境。從“歷史背景”到“項目本體”的知識跨越,為隴縣非遺項目尋得歷史根基與文化坐標。
研學并未止步于場館之內。團隊成員們帶著問題深入民間,走街串巷開展田野調查,與村民、藝人促膝長談,聆聽最鮮活的傳承故事,觀摩最原生態的民間排練。一位老人激動地說:“耍了社火,年才算過得完整”。從“官方展陳”到“民間活態”的調研,讓這群青年們深刻體會到非遺與鄉土社會、與人民生活的血肉聯系,最終繪制出一張融匯了歷史縱深、藝術本體與生態現狀的多維非遺認知圖譜。
沉浸式傳承:從理論到實踐,化身“一日非遺繼承人”
為使認知轉化為真切的體悟,實踐團進行了深度沉浸的傳承體驗,真正做一回“非遺繼承人”。傳承活動從理論奠基開始,成員們認真聆聽傳承人楊秉權老師講解隴州社火“疙瘩臉譜”獨特的立體造型、制作流程、色彩搭配以及皮影的操縱技巧、制作工藝等核心理論。隨后,成員們在傳承人楊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馬勺社火臉譜”,從選胚打磨、構圖起稿、鋪色渲染(敷彩賦神)、勾線定型、到裝飾點睛、上漆固色,全流程體驗傳統技藝的精妙。他們更是完整跟學了皮影的制作與表演過程,雕刻皮料、敷彩上色、學習操縱影人、配合唱腔與鑼鼓,親身體驗到“皮影戲”在民間的生命力。
這一刻,青年們不再是旁觀的學習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和繼承者。汗水與歡笑中,他們切身感受到了傳統非遺技藝的精妙與不易,對傳承人的匠心精神產生了更深切的共情,對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有了更沉重的責任感。這種“化身一日非遺繼承人”的經歷,成為連接青年與傳統文化最深切的情感紐帶。
互動性賦能:童心繪臉譜,啟蒙文化認同
“薪火映隴原”團隊聯合隴縣圖書館組織了一場面向當地兒童的“非遺小課堂——社火臉譜繪畫”公益活動。隊員們首先向孩子們介紹了隴州社火的基本知識,重點講解了不同顏色和圖案的臉譜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和命運。在哥哥姐姐們的指導下,孩子們拿起畫筆,充分發揮想象力,在空白臉譜模具上涂抹勾畫,創作出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歡聲笑語不斷。
隴縣圖書館楊主任講到,“看著孩子們對自己畫的臉譜愛不釋手,興奮地討論著人物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文化傳承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萌芽”。這項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趣味中了解了家鄉非遺文化,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也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傳承非遺的種子。
為非遺筑“青春之家”,探尋鄉村振興“文化引擎”
十天的深度實踐,不僅是高校立德樹人、服務社會的重要體現,更是探索“非遺保護-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三維聯動模式的一次成功預演。實踐團指導老師張慧娟輔導員表示:“這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一堂生動的文化體驗課,更是一堂深刻的國情教育課和思想政治課。學生們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層,真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蘊含的巨大潛力。我們希望這次活動能像一個火種,點燃更多青年學子參與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熱情”。
在與當地文化工作者、傳承人和村民的座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當前非遺傳承普遍面臨的挑戰,如受眾老齡化、傳播方式單一、市場轉化難等問題,同時也看到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為保護非遺所做的努力。非遺的“破圈”之路,關鍵在于“活化”:既要扎根鄉土,保持本真性;又要擁抱時代,尋求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隴縣非遺的發展,深耕隴縣非遺保護與傳播,期待古老的技藝持續注入青春的動能,共同繪就一幅文化繁榮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壯美畫卷。(供稿: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薪火映隴原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