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實踐記,在社區老年安置點做老年人的“智能機小幫手”
回到家鄉社區做志愿服務的這些天,最溫暖的記憶,都藏在老年安置點的午后陽光里。
這里的年輕人大多在外打拼,不少老人守著熟悉的老房子,卻對著小小的智能機犯了難——尤其是每年一次的高齡補貼身份認證,“洛陽居民一卡通”公眾號的操作流程、需要對準鏡頭的面部識別,對沒接觸過智能設備的他們來說,像是一道道“難關”。
我的任務,就是幫老人們把這些“難關”變成“順心事”。每次幫老人認證前,我都會先蹲下來,把手機字體調到最大,慢慢念出屏幕上的提示:“張奶奶,咱們先核對身份信息,您的名字和身份證號對得上不?”確認無誤后,再引導他們坐直身子,對著鏡頭眨眨眼、搖搖頭,遇到識別不通過的情況,就耐心調整角度,直到屏幕彈出“認證成功”的綠色提示。
認證結束后,老人們總愿意拉著我多坐一會兒。王爺爺會翻出家里孫子的照片,絮絮叨叨講孩子在外地的工作;李奶奶會從家里拿出零食,說“姑娘你嘗嘗,這是你叔叔上次回來帶的”;我就順著他們的話茬,講大學里的趣事,說城市里的變化,把新鮮事揉進家常話里,聽著他們的笑聲,覺得比什么都踏實。
其實做的都是小事,卻讓我明白:志愿服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把耐心和關心,放進每一次低頭講解、每一次聊天里。看著老人們認證成功后松口氣的樣子,聽著他們說“這下不用麻煩孩子跑回來了”,突然覺得,能為家鄉的長輩們搭起一座“連接世界”的小橋梁,這份實踐的意義,早就刻進了這些溫暖的瞬間里。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