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學校放假,但推普工作仍在繼續。書記帶我們拜訪一個家庭牧場負責人,帶我們深入當地村民中去體驗我們工作的意義。
不遠,我們到了負責人的家中。樸素的大叔,身高不高,帶著笑,迎上來。我們快兩步上前握手。三兩步進入里屋,不大的小屋,陽光撒的透亮,裝修十分民族風格。經過書記的介紹,我們認識了這位老黨員周掛大叔。年輕開始便積極跟著國家響應,擔任村中干部,領著微薄的工資積極服務著村里鄉親們,退休后依然心系村里鄉親,興辦家庭牧場,通過各種途徑帶領當地貧農一同致富。周叔和政府緊密聯系,決心繼續擴大業務帶領更多鄉親,并且要兼顧保護環境,改良傳統放養畜牧,放養喂養并行,因“牛”制宜。
普通話為大叔帶來了更多機會,和政府和企業的更多溝通,讓大叔也意識到了推廣普通話的意義所在。因此,大叔對我們的工作表示了非常的支持,并且非常熱情的讓我們體驗當地獨特的酥油糌粑。大叔的熱情容不得我們的拒絕,為我們現場帶來了制作教學。每個人一個大碗,三大塊酥油(我們稱之為黃油),撒點芝士,熱水沖開,濃郁的奶香味跑滿了房間,再撒些白糖,準備工作已然就緒。下一步就是加入糌粑,就像我們和面一樣,在周掛大叔的手下,酥油糌粑逐漸成型,怕我們吃不習慣還加了很多很多蜂蜜。殊不知,這份心意比蜂蜜更能為我們帶來香甜的感覺。
從周大叔那邊“吃不了兜著走”后,隨后我們深入牧場腹地。蒼茫綠野間,牛羊點綴如星,一改過去散漫景象:圍欄分隔出有序輪牧區,草場得以休養生息。周掛大叔手掌撫過厚實牧草,感慨萬分:“如今跟著合作社,草場養得好了,牛羊也壯實了,口袋更是鼓了!”他臉上皺紋深處漾開的笑意,是土地對勤懇勞動者最真實的回饋。合作社的旗幟,已悄然將分散牧戶聚攏成一股闖蕩市場的合力。那古老而孤獨的游牧剪影,正被融入集體經濟的宏大畫卷之中。
離開牧場,我們抵達了合作社,合作社藏在一家小賣鋪的后面,走進去別有洞天,新建的冷儲中心,厚重庫門徐徐開啟,清冽寒氣撲面而來。精密排布著儲藏架,高原牧場精心孕育的牛羊肉封存著時間。合作社負責人自豪道:“以前,牛羊出欄時賣不上價,只能看著好肉白白耗掉,心疼得緊。現在有了這冰箱,肉能存上大半年,我們啥時候價格好啥時候賣出去!”冷庫中精密儀器發出低沉的運轉聲,在冷氣彌漫中嗡嗡作響——這聲音,分明是高原牧業延展向遠方市場的無形動脈,使草原的豐饒不再受制于短促季節和逼仄地域。冷鏈延伸之處,牧人的汗水終能等價兌換為富足生活。
回望完冒村,夕陽為我們的路披上金紗,與遠處牧場上悠然歸圈的牛羊、牧民新居升起的裊裊炊煙,交織成一幅和諧圖景,這就是古老牧歌與現代科技的交響。
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寸草場的呼吸、每一滴酥油茶的醇香,每一顆心的閃爍。科技為牧歌奏響了嶄新的旋律,人情為生活伴出了歡快的舞曲。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回響不絕,愈唱愈嘹亮。
——8月20日
作者:物理學院 山東大學武裝部“古道新聲,雨潤鄉興”推普實踐隊隊員 李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