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赴云南怒江調研:探索新時代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怒江經驗”
黨的二十大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滇緬交界地帶,境內居住著傈僳族、白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等4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例高達93.6%,當地民族互嵌式社區數量眾多,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頗有成效。為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號召,人文學院赴怒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研隊于8月7日—8月11日在怒江州瀘水市開展“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共同體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調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由學院教師馬明帶隊,學生鄧嘉怡、寧雪帆和王燕妮參與實地調研。調研期間,團隊以實地參觀、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形式開展深度調研,與怒江州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怒江州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怒江州農業農村局的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開展五場訪談,在瀘水市大練地街道和諧社區與城墻壩街道團結社區開展入戶調查,累計收取調查問卷三百余份。
黨建引領,凝聚共識。團隊成員在與怒江州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怒江州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怒江州農業農村局的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談話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到當地采用“五強化”的做法來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體來看,當地強化多民族社區空間互嵌,構筑共居共樂新家園;強化社會互嵌,構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強化經濟互嵌,夯實共同富裕新基石;強化文化互嵌,構筑共有精神新家園;強化心理互嵌,凝聚同心同德新合力。此外,關于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民族互嵌社區發展方向這一議題,相關領導提到,易地扶貧搬遷的民族互嵌式社區后期治理要以經濟為基礎,充分發揮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咖啡、草果等本地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吸納本地勞動力,助力群眾增收與鄉村振興,以經濟增收夯實多民族社區治理基礎。
精準服務,情誼相連。調研團隊的師生深入民族互嵌式社區,開展實地考察,深度探究多民族社區如何由“共居”走向“共融”。調查發現,大練地街道和諧社區打造“五心網格”基層社會治理“金招牌”。堅持“一切工作到支部”鮮明導向,將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貫穿始終,構建“社區黨委+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一貫到底黨組織體系;堅持“四微”服務,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開展“組團式”暖心服務,開展“暖心入戶、幫扶到人”行動;建立“愛心食堂”、“愛心理發屋”、“兒童之家”以及“愛心媽媽結對幫扶”等暖心服務機制,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借助百姓大舞臺、村史館、演藝隊,組織開展文藝活動,不斷促進居民共學共居、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增強各族群眾的團結力,有效促進了各族群眾心理距離的拉近和凝聚力的提升。此外,在城墻壩街道團結社區,調研團隊實地參觀社區棒球縫制就業車間和“獨龍織夢”產業工坊。產業工坊主營獨龍毯編制產品銷售,吸納了多民族社區眾多“織女”就業,通過非遺文化產品促進居民增收,以產業與就業幫助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各族居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經過五天時間的扎實調研,調查團隊與州民委、州發改委和州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度對話,了解當地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現狀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推進狀況,以及當地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后期的產業與就業扶持工作。同時,團隊與三百余名多民族居民面對面交流,深入觀察了社區中各族居民共居共融的真實生活,體會多民族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與獲得感。調研發現,當地的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工作聚焦就業幫扶、產業發展、社區治理、社會融入等重點,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各個民族互嵌式社區堅持提升改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強化穩崗就業,持續抓實就業幫扶;加強社區治理,構建和諧家園;聚焦就近就業和消費幫扶,促進群眾持續增收。這些經驗與措施不斷提升著多民族社區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夯實著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著多民族居民的凝聚力,增強著他們創造多民族共居的美好未來生活的信心。
通過本次實踐調研,團隊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為團隊后續研究民族互嵌社區治理優化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路徑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本次實踐也激發了團隊成員作為西農青年、人文學子的責任感,激勵團隊成員為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事業挺膺擔當,為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春力量!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