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淮北師范大學一支名為“云端甜蜜”的電商助農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咱們碭山,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三下鄉”活動。這支以文學院學生為主的隊伍,發揮筆桿子特長,用直播鏡頭和文創設計,為推廣碭山酥梨、碭山玉米等家鄉特產注入了青春活力。
一、訪見初心:碭山基層干部與創業者的 “鄉土答卷”
實踐隊首站就扎進了碭山的鄉村產業一線。在一農農業碭山梨園,負責人周磊推行“高于市價20%收梨”的保底價政策,實實在在帶動了200余戶果農增收致富。在優菓農業玉米基地,返鄉青年張凱埋頭鉆研,創新推出“六小時鮮境”鎖鮮工藝,讓咱碭山的玉米價值更高。這些質樸的情懷故事,成為團隊后續撰寫《碭山梨文化口述史》的核心素材。

圖1:實踐團隊參觀冷庫
二、文化直播:讓全國網友嘗嘗碭山的“甜”
不光要賣出去,還要把碭山的文化傳出去!實踐隊開展的公益助農直播,充滿了濃濃的“碭山味兒”。
在優菓農業玉米基地,直播鏡頭轉向張凱培育的甜糯玉米。隊員手持真空包裝的玉米,特寫包裝上“兩季耕耘,一捧甜糯”的文案,講解背后的“六小時鮮境”工藝:“玉米離地后6小時內完成分級、真空、殺菌入庫,就像給農耕智慧‘鎖鮮’,讓大家嘗到剛摘的甜!”
直播中,學子們還結合農時知識,介紹“春播選種、夏管控溫、秋收鎖鮮”的全周期種植邏輯,將張凱“記掛老家玉米甜糯,返鄉助農”的初心融入講解,讓觀眾不僅想買玉米,更讀懂“農民孩子守鄉土”的情懷。最終,玉米直播取得良好宣傳效果,不少網友留言“為這份鄉土初心下單”,再次印證“文化賦能農產品” 的力量。

圖2:優菓農業培育玉米講解
“家人們看這顆碭山梨!黃河故道沙堿地孕育它,300年‘梨樹王’守護它,每口甜都是歷史的回甘!”直播間內,隊員薛依婷手持酥梨,將梨箱上“碭山古梨園”印章推近鏡頭,同步講述“梨樹王”的傳說。不同于普通帶貨,學子們提前撰寫文學腳本,把“青皮綴枝”的梨園景致,轉化為“青梨凝露承朝露,古木盤根載鄉愁”的詩意表達;果農試吃時,穿插“早熟、中熟、晚熟三品錯峰”的種植智慧,讓農時經驗變“文化知識點”;展示冷庫時,延伸講解梨膏、梨汁深加工如何延續梨文化生命力——既說“賣梨”,更講“梨文化”。
這場直播成功實現了“賣產品”與“傳文化”的雙贏;而直播中穿插的周磊“保底價守農戶希望”的故事,正是從專訪素材中提煉,讓文化傳播有了情感溫度。

圖3:公益性直播中提到的梨樹王
三、非遺活化:讓老傳統成為新名片
實踐隊還專門走訪了碭山縣博物館、民間美術館,深度挖掘了梨木雕刻、碭山年畫等咱們本地非遺資源。隊員們發揮文創設計能力,將這些精美的傳統紋樣和圖案,創新地運用到了酥梨禮盒和電商宣傳圖上,讓古老的藝術為今天的碭山農產品“代言”,讓家鄉的特產更有文化、更有面子。這一設計既呼應了“以文學審美挖掘非遺價值”的目標,也讓周磊、張凱“讓農產品有文化附加值”的初心落地。

圖4:梨園合影
四、青春答卷:文學學子的鄉土實踐
此次實踐中,文學院的學子們用腳步丈量碭山大地,用筆頭和鏡頭記錄家鄉發展。他們系統整理了碭山梨文化資料,設計了充滿文化味的包裝與直播腳本,在高校與鄉村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
正如隊員陳福臨在日志中所寫:“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我們希望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讓家鄉碭山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愛。”碭山這片厚土,孕育的不僅是酥梨的甘甜、玉米的糯香,更滋養著一代代人對家鄉的深情與堅守;幢睅煼洞髮W文學院學子深入碭山田間地頭,以文化為媒、以青春為筆,正在用實際行動參與和書寫屬于碭山的鄉村振興新故事。文化,正在成為碭山鄉村振興中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