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安徽工程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紅脈尋蹤”實踐隊奔赴大橋鎮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開展暑期“三下鄉”紅色教育與調研活動。此次活動以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為核心調研對象,聚焦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通過實地探訪、史料梳理、交流研討等形式,為紅色文旅賦能鄉村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調研首站,實踐隊走進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核心區域。作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4月9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立碑),這里不僅是承載皖北革命記憶的紅色地標,更是當地活化紅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會議舊址”展廳,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深入“進駐大橋”等展區,透過泛黃的會議文獻、復刻的抗戰時期會議場景,以及先輩使用過的簡陋器具,系統了解中原局在抗日戰爭時期制定關鍵決策、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的歷史脈絡,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輩堅守初心、不怕犧牲的精神內核。
在“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石碑前,實踐隊成員駐足良久。灰磚古建筑的歷史厚重感與石碑的莊重感交織,讓大家深刻認識到紅色文物保護對傳承歷史、滋養鄉村文化的重要意義。隊員們仔細記錄石碑銘文與建筑風貌,結合講解員介紹,梳理舊址近年來在紅色教育、文旅開發等方面的實踐成果——目前舊址已成為周邊地區黨員干部、學生群體的研學基地,年均接待參觀學習超萬人次,為當地鄉村文旅發展注入了紅色動能。
隨后,實踐隊圍繞“紅色舊址的時代傳承與鄉村振興賦能”展開專題交流。隊員們結合實地所見,分析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對皖北革命史的重要價值,同時聚焦“紅色資源如何更好帶動鄉村產業”“如何讓紅色文化貼近年輕群體”等問題展開討論。“從先輩扎根群眾的事跡里,我們不僅讀懂了紅色血脈的傳承密碼,更看到了紅色文旅聯動鄉村民宿、特色農產品銷售的可能性。”隊員在交流中提到。此外,團隊還走訪了舊址周邊村落,了解當地在紅色資源轉化、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的現狀與需求,收集一手調研資料。
調研中,舊址管理人員提到,當前在紅色文化IP打造、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希望能借助青年團隊的創意與專業能力,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實踐隊隊長表示:“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的紅色基因,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富礦’。后續我們將整理調研數據,結合集成電路學院的技術優勢,探索‘紅色文化+數字傳播’的融合模式,比如制作舊址歷史VR導覽、開發紅色主題文創,為舊址活化與鄉村發展提供更具體的方案。”
“這次‘三下鄉’讓我們對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結合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實踐隊成員一致表示,后續將持續深化調研,參考同類紅色舊址的成功案例,完善調研報告,為大橋鎮乃至皖北地區的紅色資源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提供可借鑒的青年思路與實踐路徑。
文:王好梅;圖:吳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