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山河壯,非遺薪火傳
為響應國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深入挖掘并傳播國家級非遺壯錦技藝,7月,我校“非遺織韻隊”來到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循“學—問—尋”三線,展開壯錦主題實踐。以指尖為筆、以絲線作墨,在織機上勾勒千年紋樣,在街巷里傾聽群眾心聲,在古衙中探尋歷史淵源,用青春之力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時代動能,為鄉村振興寫下絢麗注腳。
壯錦,被譽為“壯鄉瑰寶”,起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以圖案古樸、色彩斑斕、質地堅韌聞名于世,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現代工業化浪潮沖擊下,手工織錦日漸式微,機杼聲漸稀。忻城縣作為壯錦核心傳承地之一,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傳統織造體系,卻也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市場萎縮、認知度下降”的困境。“非遺織韻隊”此行的目的,正是通過“學技藝、問民意、尋史脈”三大實踐模塊,為壯錦尋找“活化”路徑。
在忻城縣古樸的工作坊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錦代表性傳承人蒙如君老師立于傳統的竹籠機前。她指尖輕巧地撥動根根經線,清晰講解“通經斷緯”的核心技藝:雙腳在踏板上需節奏分明地交替踩踏,精準控制經線分層;右手引梭,務必在張開的梭口中平穩、迅速地左右穿行;左手緊接著將竹扣(筘)有力壓下,伴隨一聲清脆的“嗒”,新引入的緯線便被緊密夯實,紋樣也隨之顯現一分。每一步都凝聚著力量與巧勁的平衡。
在蒙老師細致的示范后,隊員們懷著敬意與好奇,依次上機體驗。左手緊握筘片穩定緯線,右手嘗試將梭子送入正確的梭口,同時借助腰腹力量帶動身體前傾,將筘重重壓下——又一聲“嗒”響起,首條彩色的回形紋終于在隊員們手中艱難誕生。蒙老師穿梭于織機之間,耐心地俯身指導,為每位隊員調整指尖的力度、糾正引梭的角度和踏板的節奏。織機吱呀作響,一寸寸承載著古老智慧的壯錦在經緯交織中逐漸清晰,其上紋樣不僅凝聚著壯家手藝的溫度,也映照著學員們初窺門徑的驚喜與專注。
為了解壯錦在當代社區中的認知現狀,實踐團隊在忻城街頭巷尾,對當地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進行了隨機訪談。調查顯示,約七成受訪者僅聽說過“壯錦”之名;約兩成能辨識出最具代表性的龍鳳紋、回形紋等經典圖案。訪談還清晰揭示了代際差異:老一輩多飽含情感地回憶往昔織錦盛況;中年人則普遍知曉其文化價值卻疏于實踐;年輕一代雖感新奇,卻對技藝細節與深層文化內涵所知有限。
調研的最后一站深入莫土司衙署。在莫土司衙署展柜內,各式各樣的壯錦與這明清古建筑遙相呼應;指尖的溫度、街巷的嘆息、歷史的針腳,一并織入壯錦長卷。在衙署的“夫人房”內,一架靜靜陳設的古老織機尤為引人注目,它無聲地訴說著莫氏土司家族對壯錦技藝的高度重視與直接參與。隊員們通過調研了解到,壯錦在土司治理時期不僅是貢品,更是滲透當地生活的重要產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家戶戶都在織,不停歇。一家織完剛睡覺,另外一家又開始起床織,輪流不斷。”這生動描繪了當時壯錦生產的普遍性和繁忙景象,幾乎全民參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據傳在莫家后院的深閨之中,還曾設有專門供土司家族小姐學習、研習織錦技藝的場所。這些發現清晰地表明,壯錦技藝在莫氏土司時期不僅關乎經濟貢賦,更融入了社會結構與上層文化生活,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衙署內的織機遺跡與歷史記載,共同勾勒出一幅遠比想象中更為深入和廣泛的壯錦歷史圖景。(通訊員:王耀、李嶼志、李濤、周曉嵐、武家媛、邱麗蔓)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