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暑意正濃,紅色精神傳揚不息。8月22日,西南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赤誠之心,攜帶暖心禮物,踏入新縣光榮院。這里,生活著為祖國建立與發展奉獻熱血、浴血奮斗的老兵與烈士家屬,他們的人生歲月,承載烽火、藏著榮光,每一段故事,都是鐫刻信仰與擔當的厚重史書,訴說著家國情懷。
劉恩坤爺爺:戰火淬煉的青春
89歲的劉恩坤爺爺,1955年,19歲便投身軍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參與了上甘嶺戰役。他是受董存瑞、趙一曼的英雄事跡感召入伍,部隊生涯交織青春熱忱與熱血擔當。如今,爺爺在光榮院被悉心照料,閑暇愛讀書,往昔崢嶸化作書頁寧靜,家國熾熱卻始終滾燙。
許光明爺爺:紅色記憶的傳承
85歲的許光明爺爺聽力稍弱,思路卻清晰。他以指為筆,在桌面緩緩寫下姓名,講述父親許應生烈士的壯烈:
許在生1916年出生,1938年入伍,投身新四軍豫南軍區分區西大山便衣隊,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多個職務。1945年,在湖北省大悟縣的一次抗日戰斗中,為掩護戰友撤退,不幸遭敵人殘害,頭顱被殘忍懸于宣化店西門城頭上。
回憶這段傷痛,爺爺聲音哽咽:“那血……人家把他頭割了……”但談及當下,他滿是感恩:“我現在嘞,很舒服,很享受,”這份關照,讓紅色記憶在傳承中愈發厚重。
武世榮爺爺:歌聲里的傳承接力
81歲的武世榮爺爺,日常愛打麻將、聊天,母親趙仲清1942年參軍,曾任醫療隊隊長,2012年以90歲高齡離世。
爺爺興致勃勃教我們唱《打靶歸來》,熟悉旋律里,歲月的鏗鏘撲面而來;我們回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強軍戰歌》,以青春和聲呼應信仰。“盼著后輩常來,也謝黨和國家記掛。”質樸話語,讓我們讀懂傳承分量——身為青年,我們正是紅色精神的接力手。
聽紅色故事 續青年擔當
光榮院里,老人的故事是一部部鮮活“紅色教材”。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以傾聽為橋,承接紅色精神與基因。這份傳承厚重如磐,未來,我們將攜此收獲篤行不怠,不負時代韶華,讓紅色火種永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