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國海洋大學“語振金聲”推普助興實踐隊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屯坪社區。來自不同民族的孩子們齊聚一堂,在充實多元的活動中學習普通話、共話民族情,開啟了一段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成長之旅。
上午十時許,開班儀式正式啟動。團隊成員以“說好普通話,溝通無障礙”為主題,結合社會生活實例深入淺出地闡釋了推廣普通話對于促進人際交流、拓寬認知視野的重要意義,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學好普通話是融入社會、擁抱更廣闊世界的重要工具。隨后播放的兩段科普短片,通過動畫演示與情景再現,生動展現了普通話在日常交往、外出求學等場景中的實用價值,讓孩子們在直觀感受中加深了對推廣普通話重要性的理解。
自我介紹環節,孩子們或羞澀或大方地走上前,用稚嫩的聲音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與興趣愛好,不時引來同伴們的掌聲與笑聲。在相互問候與回應中,原本陌生的面孔逐漸熟悉,課堂氛圍愈發輕松融洽。緊接著開展的普通話基礎測試,為后續教學找準了發力點——測試發現,除少數低年級學生存在個別字詞認讀困難外,孩子們在發音上的共性問題集中于前后鼻音混淆,如“陳”“程”、“林”“凌”等字詞的發音易混淆,這一發現為后續針對性開展正音訓練提供了明確方向。
圖為孩子們參與普通話基礎測試
安全教育環節則讓課堂瞬間“熱”了起來。當老師問及“遇到異物卡喉該怎么辦”時,孩子們紛紛舉手搶答,不少孩子還能清晰描述出海姆利克急救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甚至有小朋友主動上臺演示動作要領。從交通安全到居家防護,從應急避險到求助方式,孩子們在問答互動中鞏固了安全知識,進一步樹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識,也為后續推普課堂中各項活動的安全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隊員進行安全宣講
午后的課程同樣亮點紛呈。“天山腳下學拼音”專題課上,老師以生動的故事導入,將拼音學習與地域文化巧妙結合,通過拼音認讀、趣味游戲等形式,幫助孩子們夯實拼音基礎,為說好普通話筑牢根基。其中的詞語接龍與成語故事會更是點燃了全場熱情:以詞語首字拼音聲母、韻母為線索,由“楊樹”接“浪花”,由“葡萄”接“飄揚”,孩子們思維敏捷、反應迅速,課堂上“接龍聲”此起彼伏;分享成語故事時,有的孩子講述“孔融讓梨”傳遞謙讓美德,有的孩子講解“愚公移山”詮釋堅持力量,在游戲與講述中提升了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圖為孩子們踴躍分享成語故事
民俗文化分享課上,民族交融的暖意愈發濃厚。課堂上,來自回族、漢族、維吾爾族等多個民族的孩子們化身“文化小使者”,熱情分享本民族的特色習俗:回族小朋友講述了開齋節的飲食文化,維吾爾族小朋友介紹了古爾邦節的慶祝方式,漢族小朋友則分享了春節貼春聯、吃年夜飯的傳統……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絢麗火花,孩子們在傾聽與提問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也在心中播下了“各民族一家親”的種子。

圖為進行民族知識互動答疑
活動期間,青島科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與當地西部計劃志愿者也來到現場,共同參與“七彩假期”主題繪畫活動。孩子們與志愿者們一同拿起畫筆,在畫布上描繪心中的美好家園,勾勒民族團結的生動圖景。雙方在互動中增進了友誼,為活動增添了一抹青春亮色。
為呵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課堂間隙均安排了室內操與眼保健操。在團隊成員的帶領下,孩子們舒展身體、活動筋骨,認真按揉眼部穴位,在動靜交替中保持良好狀態,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本次活動以推廣普通話為紐帶,以民族文化交流為橋梁,不僅幫助孩子們提升了語言能力、豐富了假期生活,更在互動中增進了民族情誼,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注入了溫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