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室的燈光下,銀縷玉衣的玉片泛著幽光。2025年7月27日清晨,隔壁展廳里。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漢代文字磚靜臥展柜,磚面“為曹侯作壁”的刻痕歷經1800年風雨依舊清晰。這座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日常,便是與3871件文物共同呼吸。

革命炮筒
【文物巡禮:沉默的史詩】
亳州博物館仿漢城堡式建筑內,8個展廳陳列著文明的年輪:
漢魏遺珍
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銀縷玉衣,由2856片和田青玉與900克銀絲編綴而成,位列全國出土玉衣精品。其側展出的玉剛卯,方寸間刻34字驅邪銘文,為漢代玉器微雕典范。
文字密碼
近600塊漢代文字磚構成全國獨有的“地
下文庫”。“會稽曹君”“山陽丁伯”等銘文記錄工匠籍貫,“倉天乃死”磚則被學者視為黃巾起義預言。
-陶玉春秋
新石器時代鳥形陶壺、戰國青玉龍形佩、隋代黃釉樂舞俑等958件/套珍貴文物,在《穿越五千年》展廳鋪陳出渦河文明的基因圖譜。
銀縷玉衣
1974年出土于董園一號墓,據考證,銀縷玉衣是曹操的父親曹嵩的葬具,由2400塊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玉片用銀絲編綴而成。玉衣是專門用來保存尸體的,古人相信這樣可以保持肉身不腐。玉衣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種,視死者身份而定。外觀和真人體型相同,按部位分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子和鞋子六部分,另外還有一個玉枕。該玉衣對研究漢代葬制、風俗有重大價值。

銀縷玉衣
【守護紀實:讓文物活起來】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啟“文物守護月”特別行動: 1.科技賦能修復 采用高光譜掃描技術對戰國玉璧進行無 損檢測,三維建模精度達0.01毫米。在恒溫修復室,技術人員用蠶絲蛋白加固唐代三彩馬斷裂面,耗時37天還原釉色流 2.學術破譯工程 聯合安大歷史系啟動文字磚銘文數字化建檔,已釋讀412 塊磚文。其中“長示子孫永壽康”七言吉語磚,改寫學界對漢代民諺的認知。
【活化實踐:從展柜到生活】 文物走出庫房的路徑日益多元: - 巡展拓片行萬里 曹操墓文字磚拓片巡展2025年新增銀川站,西夏王陵與漢墓磚文跨越時空并置。展場特設“姓氏尋根墻”,觀眾可拓印本姓磚文,日均體驗超300人次。 -文創破圈 “玉衣咖啡”拉花圖案復刻銀縷玉衣紋路.“文字磚巧克力”銘文采用可食用金粉印制。此類產品獲全國文旅創意設計大賽銅獎,年銷售額破百萬。 數字永生 館藏戰國青銅劍全息投影亮相杭州文博會,觀眾揮臂可觸發劍身銘文顯影。三國陶樓建筑構件經AR 還原,在手機端實現虛擬搭建。

青銅劍
【機制保障:守護文明之光】 為維系文物安全生態: -實施“溫濕度秒級監測”系統,展柜內波動超預設值將自動觸發氮氣保護; -全年開展文物應急演練6 次,模擬地震場景下青銅器的保護
【尾聲】
閉館鈴響,最后一位觀眾在銀縷玉衣展柜前駐足。燈光漸暗的瞬間,玉衣頸部的蟠龍紋玉扣泛起微弱反光,恰與窗外弦月輝映。這些深埋地底兩千年的物件,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心跳。
>實踐信息標注
姓名:王翰卿
> 實踐時間:2025年7月27
>學校全稱:淮北師范大學
> 實踐團隊名稱:“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
> 實踐地點: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館(譙城區芍花路2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