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的亳州市博物館內,曾經十幾名青少年伏案于展柜前,筆尖在畫紙上沙沙作響。漢代文字磚的斑駁紋路、銀縷玉衣的玲瓏光影,經由孩童的視角躍然紙上。這一幕,正是2025年“我在博物館畫文物”安徽省青少年繪畫大展的現場縮影。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博物館以文物為媒,以畫筆為橋,正悄然織就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大門前的比賽作品
【場館定位:文化地標的根基】
亳州博物館坐落于譙城區芍花路209號仿漢城堡式建筑與郭沫若題寫的館名相映生輝。其2.5萬平方米空間內設8大展廳,核心展覽《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尋源》以渦河文明、漢魏風骨等七大專題,陳列文物810余件(套)。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漢代文字磚、銀縷玉衣等珍品,成為串聯歷史的“無聲證人”。館藏3871件/套文物中,958件/套被列為珍貴文物,新石器陶器、漢代玉器構成特色典藏體系。免費開放政策下,此處既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亦成為公眾觸摸文明脈搏的公共課堂。

出土文物
多維體驗激發美育活力 情景劇《畫卷上的文物朋友》以戲劇語言解密文物故事:同步開展的寫生研學活動中,青少年以筆墨對話青銅器銘文、陶器釉彩;專題研討會則匯聚學者、教師,共探“文物+ 美育”融合路徑。
2.巡展拓片構建行走的課堂
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磚拓片全國巡展于2025年3月啟動,首站大理即吸引超萬人次參觀。600余塊漢代文字磚的“流動展陳”,使亳州文化名片輻射全國。
亳州現今遺存的漢魏遺跡多達十余處,如魏武故里,被長為“地下長城”的運兵道、誰陵寺、南管寺、北曹寺、東觀綜臺、西觀稼臺、攔馬墻、飲馬抗、八角臺、斗武營、高爐等。魏武故里在城東三里,是曹操出生的出生地《水經注》記載“負廓對座,側隍臨水”,故宅被元將張柔拆其材修城隍,現尚存當年銀杏樹兩株魏武故宅的原貌已難看到,但可從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詩中略窕斑的:“眾賓會廣坐,明燈喜炎光。輕歌制妙聲、萬舞在中堂”譙陵寺、又稱譙令寺,位于城東四十里,現為一高大土丘。漢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征還東郡太守不就,稱疾返鄉、于泥水之演筑精舍,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射獵自娛、是年、魏文帝曹丕出生于此。亳州有東觀綜臺和西觀綜臺兩座,東觀稼臺位于市區東臺路中段路北、西觀稼臺位于市區仙源路中段路北。觀稼臺是曹操當年在家鄉推行屯田制時所建遺跡。他曾在觀綜臺上親自督耕觀種。現東西觀稼臺均為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叱咤風云的曹氏家族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作為曹魏陪都的亳州卻留下了其家族的菜葬群。曹宗族墓群,分布在亳州老城以南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主要包括董園漢墓、曹四孤堆、劉園孤堆、薛家孤堆、觀音山孤堆、張園漢墓、馬園漢墓、袁牌坊漢墓群、元寶坑漢墓等近30座。已知的墓主人有曹操祖父曹騰、父親曹嵩、會稽太守曹君、曹熾、曹憲、曹水、曹鼎、曹湖等等。2001年6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講解文物
【結語】
夕陽漫過仿漢城堡的飛檐,展廳漸次閉館。臨窗的畫架上,一幅未完成的水彩靜靜擱置:龜甲卜辭的裂痕與孩童涂抹的暖黃顏料交錯重疊,歷史在此刻不再是冰冷的櫥窗標本。亳州博物館的實踐印證,當文物遇見童心,文化傳承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
學校:淮北師范大學
姓名:王翰卿
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時間:2025年7月27日
實踐地點:亳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