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娟】為深入挖掘桐城六尺巷的歷史文化價值,探尋傳統美德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路徑,7月20日,淮北師范大學“跟著總書記足跡看安徽”三下鄉實踐團前往桐城六尺巷開展調研活動,團隊成員楊娟、劉煬、張潔雅、趙齊慧、張佩參與其中。

三下鄉實踐團成員合照 (劉煬供圖)
實踐團首先實地考察了六尺巷的建筑風貌。這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以鵝卵石鋪地,兩側明清風格的建筑靜靜矗立,訴說著清康熙年間張英“讓墻”的典故。團隊成員仔細觀察了周邊的基礎設施,了解到這里雖免費對外開放,每日接待游客約1500人次,旺季可達3000人次以上,但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六尺巷入口(楊娟供圖)
在與景區管理人員的深度訪談中,實踐團得知六尺巷由當地文旅部門下屬機構負責管理,經費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同時也有部分社會捐贈和旅游收入。“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在基層矛盾化解中成效顯著,調撤率達80%以上,相關文化故事還被納入當地中小學教育內容,這些特色成果讓團隊成員對六尺巷的社會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走訪六尺巷居民(張潔雅 供圖)
為全面了解六尺巷的文化傳播現狀,實踐團向周邊居民和游客發放了問卷調查,并與當地文化學者進行交流。調查發現,六尺巷的“禮讓”文化雖廣為人知,但存在專業人才匱乏、文化傳播形式單一、對年輕群體吸引力不足等問題。

發放調查問卷(張潔雅 供圖)
實踐團成員表示:“六尺巷所蘊含的‘禮讓包容’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在當代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們希望通過此次調研,為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六尺巷的歷史文化和運營現狀,也為他們思考如何將傳統優秀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思路。接下來,團隊將整理調研資料,形成詳細報告,為六尺巷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助力“禮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通訊員: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