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成片的林地,還有路邊的花草,都是這兩年一點點‘種’出來的!”8月2日,滁州市南譙村村支書站在村頭的林地保護區旁,指著眼前的綠意盎然,向調研團隊介紹道。當天,調研團隊聚集百團村支實地走訪南譙村,通過與村支書深入交流、漫步村莊街巷,真切感受到該村在生態治理中發生的喜人變化。
沿著干凈整潔的村道前行,垃圾桶按“可回收”“廚余”等類別整齊擺放,村民正自覺將垃圾分類投放;道路兩側的綠化帶里,花卉競相綻放,昔日閑置的空地如今成了村民休閑的小游園。“以前可不是這樣,垃圾隨手扔、污水靠蒸發,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村支書笑著說,改變始于兩年前的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為了讓村民養成環保習慣,村支書帶頭挨家挨戶做工作,開了30多場村民大會,在墻上刷滿“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等標語,還組織黨員志愿者每天巡邏勸導。“最難的是剛開始,有老人嫌麻煩,說‘祖祖輩輩都這么扔,咋就不行了’。”他回憶道,后來村里搞了“最美庭院”評選,給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家庭發洗衣粉、菜籽油當獎勵,慢慢大家就養成了習慣。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村里的生態文化節。“我們把老輩傳下來的農耕技藝搬到現場,一邊展示怎么用傳統方法堆肥、育種,一邊講生態保護的道理。”村支書說,首屆文化節就來了上千人,不僅本村村民,周邊村子的人也來湊熱鬧,“現在村民聊起‘生態’,都能說上幾句門道,這就是最好的效果。”
走在南譙村,生態治理的成效看得見、摸得著。正如村支書所說:“只要心里裝著村民,帶頭干、堅持干,就沒有治不好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