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膠東革命紀念館的那一刻,實踐隊的成員們仿佛瞬間被拉回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泛黃的戰地日記里,字里行間是戰士們對家國的赤誠;銹跡斑斑的步槍上,還凝結著沖鋒陷陣的勇氣;一幅幅黑白照片中,膠東兒女用血肉之軀筑起的防線,在光影里愈發清晰。

烽火歲月里,膠東兒女用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家國”二字。在沂蒙山區,婦女們晝夜趕制軍鞋,納鞋底的麻線勒破了手指,血珠滴在鞋面上,就像開出了一朵朵映山紅;在渤海灣畔,漁民們冒著炮火把船只改造成“土炮艇”,用魚叉和炸藥包對抗敵人的鐵甲艦;在根據地的學堂里,孩童們傳唱著“拿起刀槍保家鄉”的歌謠,眼神里燃燒著與年齡不符的堅毅。正是這股“軍民一心、生死與共”的力量,讓膠東根據地在一次次圍剿中屹立不倒,成為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尖刀。
玻璃展柜里,那把手槍已泛出深沉的暗紅,金屬部件裹著斑駁的銹跡,卻仍能想見它曾在硝煙中迸發的寒光。槍口的磨損印記,是無數次瞄準射擊留下的勛章;扳機旁磨亮的區域,藏著先烈們緊握它時的溫度;指尖輕觸玻璃,似能摸到槍身殘留的震動。當年握著它的人,或許和我年紀相仿,卻在槍林彈雨中選擇了負重前行。此刻的和平,原是這般滾燙的生命熔鑄而成。轉身時再望,那銹跡里分明閃耀著永不褪色的赤誠。

隊員們在參觀途中,心像被歷史的手反復揉捏,震撼與崇敬在骨血里翻涌。當先輩們在絕境中摳出希望的裂縫,而我們在和平里,卻常為微末煩惱折腰。先輩的精神如那淬火的鋼,不禁讓我們感慨原來信仰可以純粹至此,原來生命可以燃燒得這般壯烈。
講解員說,僅牟平一縣,就有三萬多青壯年報名參軍。這不是冰冷的數字,是膠東大地上無數個家庭,把最珍貴的人捧出來,推向槍林彈雨。他們或許不識多少字,卻懂得“保家”先要“衛國”;他們未必清楚戰場有多遠,卻知道身后是要守護的家園。

看著那面簽滿名字的紅旗,仿佛聽見當年送別的鑼鼓聲穿透時空。這些普通的膠東百姓,用最樸素的勇敢,在歷史的長卷上寫下“眾志成城”。如今的風拂過膠東半島,麥浪翻滾里,仍能聽見那些奔向戰場的腳步聲,從未遠去。
看完這些,我們想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見證者和建設者,我們緬懷先烈,不是為了沉湎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還需要傳承這種紅色基因,將其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