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赴長沙地區“芙蓉”“雪蓮”并蒂開:民族互嵌視角下探尋湘江之濱的“天山來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雨花區、開福區等地,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探尋新疆籍務工群體在長沙的融入故事,用青春足跡串聯起湘疆兩地人民心與心的距離。
一、味里藏情:湘疆煙火共氤氳
實踐團歷時10天開展深度訪談,邂逅了多位在長沙扎根的新疆籍奮斗者:在岳麓區大學城,“疆域1號”餐廳老板王曉雷將新疆辣皮子與湖南朝天椒創新融合,推出的“湘疆味”辣皮子拌面廣受好評。考慮到長沙孩童用餐習慣,他特意在餐桌配備小剪刀,讓新疆“拉條子”適配本地飲食需求,細節中盡顯南北風味的貼心碰撞。不遠處的伊品軒,王金貴用新疆伊犁孜然搭配長沙高橋紫蘇烹制大盤雞,經過二十余種面粉試驗,成功做出適配湖南氣候的皮帶面。這位八年前為愛遷居的店主,用美食架起兩地味覺橋梁。
中南大學校園內,少數民族輔導員庫都斯·克依木將湘疆紅色故事融入育人工作,以英雄事跡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新疆籍退伍醫學生努爾艾力·熱依木褪去迷彩服換上白大褂,在保家衛國與醫者仁心間踐行初心,成為校園里的青春榜樣。
創業領域同樣涌動交融活力。“奧宗甲胄工作室”的葉思太・卡得爾汗深耕十五年,讓楚甲云紋與草原鹿角紋在甲胄上共生,用匠心詮釋文明對話;中南大學畢業生合然・葉爾森深耕電影解說,作品中草原風情與湘江氣息交融,生活里更以哈薩克奶茶搭配湘菜,書寫跨地域愛情篇章。
雨花區的市井煙火中,烏孜古風味涼皮餐廳老板接來新疆家人,讓家鄉笑語與本地贊嘆交織;貨拉拉司機阿卜杜拉將馕餅香與臭豆腐味裝進生活,早已把長沙視作第二故鄉。這些來自新疆的追夢者,在長沙這片熱土上,用汗水澆灌希望,用熱愛譜寫華章,共同繪就了一幅湘疆情誼交融的溫暖畫卷,也讓這座城市綻放出別樣的迷人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新疆籍務工群體進行采訪。者文萍 攝
二、難中尋路:語通學暢架心橋
在為期10天的訪談中,實踐團同步發放了400余份調研問卷,結合深度訪談發現,語言溝通與子女求學是新疆籍務工群體融入長沙的兩大現實難題。盡管勞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但語言障礙仍是最突出的融入阻力。不少受訪者坦言,普通話不流利或對長沙方言的陌生,讓他們在求職面試、醫院問診、子女入學等場景中屢屢碰壁,遇到專業術語或復雜表述時,溝通不暢的問題更為凸顯。而隨遷子女因教材體系差異、語言環境突變,普遍面臨學習適應困境,家長們對此憂心忡忡,卻苦于無力輔導。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新疆籍務工群體講解調研問卷。者文萍 攝
針對這些痛點,實踐團發揮專業優勢,已初步設計一款融合多維度功能的微信小程序原型。該程序涵蓋常用普通話與維吾爾語對照詞匯庫、長沙方言情境解析、線上語言互助社區等模塊,旨在搭建即時可用的語言橋梁。在調研過程中,當新疆籍務工群體遇到家長群消息或其他各類信息看不懂的情況時,實踐團成員也會及時提供翻譯幫助,用即時服務化解溝通難題。未來計劃聯合社區推廣小程序,讓溝通不再成為隔閡。
與此同時,實踐團對接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為他們進行了課業輔導:面對年紀較小的孩童,他們從基礎漢語拼讀教起,逐字糾正發音、講解用法,在輕松互動中陪孩子們慢慢適應學習節奏;針對已入學的孩子,則聚焦暑假作業中的難點,細致拆解題目邏輯,助力他們攻克學業關卡。“從起初怯生生不敢開口,到后來能熟練背出一段段繞口令,孩子們的進步肉眼可見。”一位實踐團成員笑意盈盈地回憶。活動落幕時,孩子們握著筆在紙上認真寫下“謝謝哥哥姐姐”,歪扭的漢字雖不規整,卻像一顆顆浸了暖意的種子,藏著跨越語言的真誠回響。
圖為實踐團成員幫助新疆籍務工群體解決遇到的溝通問題。者文萍 攝
三、情續綿長:湘疆并蒂花永綻
在長沙這座連續六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土地上,民族交融的故事從未停筆。它們褪去了宏大抽象的色彩,化作灶臺前湘疆風味的熱烈碰撞,凝成校園里各族學子的爽朗歡笑,釀成街巷間異鄉人與本地人的溫暖互助——幸福在這里,被賦予了民族團結的鮮活內涵。
十天實踐活動圓滿落幕,但中南大學學子的行動從未止步。團隊負責人加依達勒·哈依拉提堅定表示,實踐團將始終秉持“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校訓,持續擴大幫扶半徑,讓知識真正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效力量,讓這份跨越地域的溫情不斷傳遞。
湘江水奔涌向前,映照著新疆務工群體以汗水筑夢的堅韌;岳麓山默然守望,見證著青年學子用青春擔當續寫的篇章。當“芙蓉”的溫潤與“雪蓮”的純凈在湘江之濱并蒂綻放,“他鄉”終會在交融中化為“吾鄉”,共同書寫出民族團結的幸福長卷。
圖為新疆籍務工群體與實踐團成員的合影。者文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