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下午,泰州科技館內人頭攢動。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此舉辦的端午文化實踐活動,正以豐富的形式吸引著參觀者:從典故講解到趣味問答,從彩蛋創作到科學實驗,一場融合知識與趣味的文化盛宴,讓大家在輕松氛圍中觸摸端午的文化根脈。
追溯起源:典故承載的精神內核 “端午的起源,其實有多個版本……”志愿者小王的講解拉開了活動序幕。他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了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與端午相關的傳說,更重點解析了習俗背后的精神:龍舟競渡的協作精神,掛艾草的生活智慧,系五彩繩的祈福寓意。“這些習俗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的追求。”小王的話讓聽眾頻頻點頭,不少家長還在筆記本上記下要點,說要講給孩子聽。
問答闖關:讓知識在歡笑中沉淀“粽子的主要原料是什么?”“除了吃粽子,你們家鄉還有哪些端午習俗?”問答環節成了全場的“歡樂引擎”。孩子們踮著腳舉手,大人們則笑著補充家鄉的特色習俗。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答對“端午掛菖蒲是為了驅蟲”后,抱著獎品香囊轉圈,惹得大家都笑了。一位爺爺說:“這樣的問答好,不僅孩子學到了,我們也想起了很多老規矩。”
彩蛋彩繪:傳統符號的青春表達 在彩蛋創作區,傳統元素正被賦予新的表達。大學生志愿者們示范著如何把端午元素融入創作:用綠色畫粽葉,用紅色畫龍舟,用黃色畫香囊。但孩子們的創意更讓人驚喜:有人給彩蛋畫了“二維碼粽”,說“掃碼就能看端午故事”;有人畫了“太空粽”,說要讓端午文化“飛向宇宙”。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讓傳統節日有了青春的活力。
詩韻探秘與科學驗證:文化傳承的雙重維度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誰知道這句詩的作者?”志愿者的提問讓詩詞愛好者們來了精神。在接龍與解析中,大家不僅記住了詩句,更明白了“贈艾”背后的祝福之意。而隨后的“粽葉pH值測試”實驗,讓科學與傳統撞出火花——當看到pH試紙顯示粽葉水呈堿性時,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古人用粽葉包粽子,還有保鮮的科學道理!”
傳承脈動:使文明火炬永遠傳遞 活動所有環節已圓滿收官,不少參與者仍意猶未盡。“紅心研墨”實踐團隊表示,此次活動的意義,在于讓傳統文化從書本里“走出來”,變成可體驗、可參與的生活場景。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傳統節日文化,通過更多元的形式,讓文化根脈在互動中延續,讓傳統活力在當代生活中持續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