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無抗轉型”,探尋綠色養殖新路徑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保障食品安全的決策部署,調研黃鱔綠色養殖創新技術,2025年7月21日至27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雙水雙綠研究院院長、國家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顧澤茂,帶領學院“荊風鱔衛,藥劑清源”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湖北省監利市開展黃鱔養殖產業“無抗轉型”專題調研。監利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詩模陪同調研。
仿生態繁育與無土網箱:源頭降病害,引領“無抗”新實踐
監利市是我國黃鱔人工仿生態育苗的發源地,網箱養鱔已成為當地富民支柱產業。實踐團首站抵達監利市沙泥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柳江紅向團隊詳細介紹了仿生態人工繁育模式,并與顧澤茂就網箱無土化養殖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
柳江紅表示:“采用仿生態繁育結合網箱無土化養殖,顯著降低了黃鱔病害發生率,近年來我們已完全實現了養殖過程抗生素零使用。”實踐團成員們近距離觀察了無土化養殖網箱,對這種從源頭減少病害、避免藥物依賴的綠色模式印象深刻。顧澤茂對此高度評價,指出該模式從源頭杜絕藥物依賴,契合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高效養殖”導向,對推動黃鱔產業從“高產量”向“高質量”轉型具有示范意義。
高溫煉苗技術:破解成活率難題,源頭降低藥需求
隨后,實踐團赴監利市周國豪水產養殖家庭農場,重點調研其黃鱔苗種馴化創新技術。針對野生苗種因水溫變化易發應激反應導致高死亡率的行業痛點,該農場自主研發了“高溫煉苗設施”。
該設施通過精準溫控馴化,苗種放塘成活率從過去的50%大幅提升至95%以上。“這項技術不僅提高了苗種存活率,更從源頭上降低了對抗生素的需求。”農場負責人周勇介紹道。聽到這一顯著成效,實踐團成員們深受啟發,認識到技術創新在實現綠色健康養殖中的核心作用。
嚴格監管體系:筑牢質量安全防線,護航產業高質量發展
調研中,李詩模向實踐團介紹了監利市在黃鱔抗生素殘留監管方面的成效。他表示,2025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對全市農資市場和漁需物資經銷店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累計開展專項巡查17次,出動執法人員172人次,完成黃鱔樣品檢測136個,結果均未檢出抗生素殘留。嚴格的監管體系有效筑牢了黃鱔質量安全防線,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記錄,深刻體會到政策落地和有效監管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推動產業“無抗轉型”的不可或缺性。
總結調研成果時,顧澤茂指出,監利市的實踐生動證明,通過環境調控(仿生態繁育、網箱無土化)、苗種馴化(高溫煉苗技術)和規范管理(嚴格監管體系)三大核心舉措,黃鱔養殖業完全能夠實現高產高效與綠色健康的雙贏。他勉勵水產學子:“不能局限于書本理論,必須深入生產一線,以國家政策為指引,向養殖戶學技術,在實踐中增才干。”
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此行不僅學到了先進的綠色養殖技術,更堅定了扎根產業、服務三農的信念。此次監利之行,為青年學子上了生動的一課,也為黃鱔產業的綠色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荊風鱔衛,藥劑清源”暑期社會實踐團郭程豪楊堯忱
圖片|華中農業大學“荊風鱔衛,藥劑清源”暑期社會實踐團韋樂俊
排版|華中農業大學“荊風鱔衛,藥劑清源”暑期社會實踐團楊堯忱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