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匠心:探訪德江儺面具工坊
7 月 15 日,婀‘儺’多姿——數字賦能非遺儺文化傳承實踐團一行 12 人深入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楓香溪鎮長征村,專題探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具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王國華的儺面具雕刻工坊,實地感受傳統木雕技藝的千年傳承與當代活力。作為德江縣儺面具雕刻領域的核心傳承基地,王國華工坊不僅是當地非遺保護的重要載體,更是連接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關鍵紐帶,此次探訪為團隊成員搭建了近距離觀察非遺活態傳承的實踐平臺。
走進工坊,一股混合著柏楊木、樟木與桐油的濃郁香氣撲面而來,200 余平方米的空間內,各類雕刻工具整齊懸掛于墻面,半成品儺面具按 “開山將軍”“唐氏太婆”“尖角將軍” 等角色分類陳列,部分成品面具已完成彩繪,紅、黑、黃三色為主的色調搭配中,眉眼間的紋路既保留著原始宗教的神秘感,又蘊含著民間藝術的質樸張力。在工坊北側的操作區,62 歲的王國華正端坐于木凳之上,手持一把特制刻刀專注雕琢一塊直徑約 30 厘米的柏楊木坯,其左手固定木料,右手腕部發力,刻刀在木材表面精準游走,每一次下刀的深度、角度均保持高度一致,短短十分鐘內,面具額頭處象征神力的火焰紋已初具雛形。據王國華介紹,儺面具制作需歷經選材、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打底、彩繪、開光 8 大工序、20 余道細分步驟,僅精雕環節便需使用平刀、圓刀、斜刀等 12 種不同刀具,且全程依賴手工完成,一件完整的儺面具制作周期最短需 15 天,復雜角色面具則需 1 個月以上。
團隊成員圍繞在操作區周圍,在征得傳承人同意后,部分成員輕觸面具表面的紋路,感受手工雕刻帶來的細膩質感與溫度。隊員張明表示,此前僅通過文獻了解儺面具的文化意義,此次近距離觀察發現,每一道紋路的走向、每一處雕刻的深淺,都承載著傳承人對角色文化內涵的理解,“王老師刻刀下的‘開山將軍’面具,眉骨處的凸起角度比文獻記載更陡峭,這種細節差異正是手工技藝的獨特價值所在”。在交流中,王國華還展示了其家族傳承的雕刻圖譜,泛黃的紙頁上記錄著自清代以來 6 代傳承人的雕刻技法改良軌跡,其中關于 “唐氏太婆” 面具嘴角弧度的調整記錄,生動反映了儺文化從宗教祭祀向民俗娛樂的演變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工坊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積極探索現代轉型路徑。在工坊南側的展示區,團隊成員看到了一系列融合儺面具元素的文創產品,包括 3D 打印儺面造型鑰匙扣、儺戲紋樣木雕臺燈、儺面具主題書簽等,這些產品在保留傳統角色特征的基礎上,通過簡化紋路、調整尺寸等方式適配現代生活場景。王國華介紹,2023 年工坊與貴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合作引入 3D 掃描技術,實現了傳統面具紋樣的數字化保存,目前已完成 56 個經典角色面具的三維建模;2024 年進一步與該校設計學院合作開發 AR 儺面產品,用戶通過手機掃描實體面具,即可在屏幕上觀看該角色對應的儺戲片段,此項創新已吸引省內 3 所中小學將其納入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工具。
此外,工坊還通過 “公司 + 農戶” 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目前固定參與木材打磨、打底上色等基礎工序的村民有 23 人,人均月收入約 3000 元,其中包含 5 名脫貧戶。王國華表示,工坊每年會舉辦 2 期儺面具雕刻培訓班,面向全鎮招收學員,目前已培養 12 名掌握全套技藝的學徒,年齡最小的學徒僅 23 歲,“儺雕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只有讓更多人掌握技藝、依靠技藝增收,才能讓這門手藝真正活下來”。當日 17 時許,團隊成員與王國華及工坊學徒共同合影,工坊內懸掛的 “守正創新” 匾額在夕陽下格外醒目,既見證著傳統技藝的堅守,也預示著其在當代的新生。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