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程討論的主題為“怎樣做出一個好的選擇”,暗含選擇背后的責任、和價值選擇的討論。課程以“選擇”為中心,設置四個思維實驗——電車難題、手術室、剎車失靈和推下胖子。旨在通過四個選擇困境,讓學生做出不同的選擇,引導學生思考背后的標準,討論暗含在“選擇”行為下的價值和責任判斷。

在第一個實驗中,講述電車難題的基本情境,并強調主要矛盾,即是否選擇犧牲少數人以拯救多數人。讓同學們舉手表決,并詢問雙方做出選擇的理由,得出“犧牲少數,保全大局,謀求最大利益”。在第二個實驗“手術室”中,強調犧牲的對象成為了自己,學生需要選擇是否犧牲自己,以拯救多人。大部學生選擇不犧牲自己。詢問選擇變化的理由,引導得出“做選擇時,生命的價值似乎不是可以用數量衡量的”。第三個實驗需要學生在剎車失靈的情境下,選擇撞向少數人還是多數人。引導學生發覺選擇背后除了價值利益的高低,也有承擔責任的大小。第四個實驗需要學生選擇是否選擇推下無辜的人以拯救多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責任”這一概念在不同情境中發生什么變化。最終提出疑問“坐視不理真的沒有責任嗎?”引導學生思考。最后引入生活情景,講述校園霸凌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坐視不理的后果。
面對設置的情境,學生能積極互動思考。在四個思維實驗的推進中,學生對道德困境的認知呈現出漸進式的深化。初探“電車難題”時,多數學生傾向于通過功利主義原則進行選擇;而在后續實驗中,部分學生開始反思“生命價值不可量化”的倫理命題,甚至有學生提出“責任伴隨選擇而生”的深層追問。尤其在“推下胖子”的情境中,做出不同選擇的學生相互辯論,深度思考選擇背后的責任問題。
學生收獲:這場關于選擇的思辨課程,幫助學生深入思考選擇背后的價值和責任問題:
第一,學會用“兩種尺度”衡量是非。既能考慮行為帶來的實際效果,也思考生命的價值。就像面對“手術室”時,學生們既會權衡人數差異,也會糾結被犧牲者的無辜性,逐漸明白“生命不能量化”。

第二,懂得原則需因境而變。從最初的“顧全大局”到后來的“生命不可替換”,學生開始理解道德選擇而不是套用顧全大局的定式。
- 發現責任無處不在。通過校園霸凌,學生們驚覺“袖手旁觀”也是一種選擇。當討論“是否該揭發校園霸凌”時,學生意識到:沉默的圍觀者與直接的施暴者同樣負有道德責任,引發對責任的深度思考。
這種從認知重構到行為轉化的學習歷程,恰似為學生打造了一把丈量世界的道德標尺——既能精準辨析復雜情境,更能勇敢踐行心中正義,讓道德教育真正成為滋養生命的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