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青春接力——浙財大經院學子紹興調腔非遺實踐總結
一、實踐概況
為響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號召,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非遺活化,文旅賦能”實踐服務團(于2025年6月19日至21日深入浙江新昌,以調腔戲曲為核心,通過田野調查、深度訪談、文化體驗等方式,系統探究調腔傳承現狀與發展路徑,助力非遺活化傳承。
二、實踐過程與行動
(一)調研認知:筑牢傳承根基
6月19日,團隊以新昌中學為切入點,開展青少年調腔認知專項調研。通過問卷與訪談,系統分析青少年對調腔的接觸渠道、認知程度及發展期待,為后續青春化傳播策略提供數據支撐。當晚,團隊觀摩新昌調腔劇團“去禮堂吧”品牌演出《挑水伯》,從后臺籌備到舞臺呈現,沉浸式感受調腔藝術的精湛技藝與活態傳承魅力,深刻體悟傳統戲曲的當代生命力。
(二)傳承對話:解碼藝術精髓
6月20日,團隊圍繞調腔核心技藝與傳承理念展開深度調研。在尹桂芳大劇院,武旦演員的高難度表演令成員震撼,直觀展現了調腔的藝術高度。隨后,團隊專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章華琴與王秋華。章華琴講述“凌晨練嗓”“呼雞呼狗練音量”等嚴苛訓練傳統,強調文化修養對戲曲演繹的關鍵作用;王秋華剖析傳承困境,提出“守正創新”的核心原則。訪談為團隊揭示了調腔傳承的“文化密碼”。下午,團隊走訪新昌縣非遺館,通過歷史影像、戲曲偶人等展陳,系統梳理調腔的起源、演變及其在紹興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深化了對調腔藝術價值的認知。
(三)創新探索:賦能文旅融合
6月21日,團隊聚焦“調腔+文旅”融合路徑。在大佛寺景區文創店,團隊分析現有調腔文創產品,通過商戶訪談明確市場對“互動性文創”的迫切需求,為產品開發方向提供實踐依據。隨后,團隊深入梅渚古村戲曲泥偶工坊,與非遺工匠探討將調腔角色融入泥塑創作的可行性,探索非遺技藝跨媒介轉化的創新路徑,拓展調腔文化傳播的載體形式。
三、實踐成果與價值
1. 形成系統性調研成果:完成《青少年調腔認知度調研報告》,梳理非遺傳承人口述史文本,提出涵蓋互動文創開發、沉浸式體驗場景構建的“調腔+文旅”融合實施方案;
2. 深化認知與責任:團隊成員通過實踐深刻理解調腔的藝術價值與傳承挑戰,強化了青年守護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3. 提出可行性建議:基于調研數據,針對性提出“青春化傳播策略”與“文旅賦能路徑”,為非遺傳承提供科學參考。
四、反思與展望
實踐過程中,團隊直面調腔傳承人才斷層、創新表達受限等現實困境,并認識到自身在田野調查專業性、數據處理深度上的提升空間。未來,團隊將持續:
1. 傳播調腔文化:依托新媒體矩陣擴大影響力,推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
2. 深化實踐成果:聯合校地資源孵化調腔文旅項目,探索“非遺研學”等常態化機制;
3. 推動協同創新:構建多學科協作平臺,以經濟學、藝術學等交叉視角賦能非遺保護。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