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紅色脈絡 感悟渤海精神
2025年 8 月 6 日上午,紅脈新章團隊成員張元梓曼赴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開展紅色主題調研,在紀念館專業引導員的系統講解下,深入探尋該老區的革命歷史脈絡,取得了豐富的調研成果。
渤海革命老區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建的重要根據地,地理范圍涵蓋今山東省東北部濱州、東營、濰坊、德州、淄博等區域,因地處渤海灣南岸而得名。其發展歷程可追溯至 20 世紀 30 年代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地方黨組織在此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逐步構建起抗日根據地基礎。1944 年 1 月,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將冀魯邊區與清河軍區合并,正式成立渤海區黨委、渤海行署及渤海軍區,標志著渤海革命老區作為統一戰略區域的形成。在抗日戰爭階段,渤海區軍民依托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先后粉碎日偽軍數十次大規模 “掃蕩” 與 “蠶食” 行動,有效保衛了革命政權,為華北地區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該老區進一步發揮后方基地作用,累計動員 16 萬余名青壯年參軍入伍,組織 100 余萬人次民工參與前線支援,為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重大戰役的勝利提供了關鍵的兵員補充與物資保障,期間孕育的 “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一心為民” 的渤海革命精神,成為中國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紀念館內的實物展品(包括革命時期的武器、文獻、生活用品等)、歷史影像資料及場景復原展區,團隊成員直觀感受了渤海革命老區從烽火中誕生、在斗爭中壯大的光輝歷程,對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同日,紀念館內亦有多支小學生參觀團隊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學生們在教師與引導員的帶領下,聆聽革命歷史故事,觀察歷史文物,接受紅色文化熏陶。這一現象不僅體現了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在紅色基因傳承中的陣地作用,也為本次調研提供了關于青少年紅色教育實踐的鮮活案例,進一步豐富了調研內容的維度。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