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河海大學“碳尋商丘路,水潤豫東情”小分隊4人走進商丘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開展實踐活動,實地探訪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文明實踐課。
安全第一:戴好安全帽的環保第一課
上午9時,在安全工程師的帶領下,滿天星支教團成員首先接受了系統的安全培訓,集中觀看了廠區安全宣傳視頻。視頻詳細演示了垃圾吊運操作等高風險作業場景的安全操作流程與參觀過程各大注意事項:全程不可越過安全黃線、規范佩戴安全帽、且勿打擾工作人員作業等,穿插了真實案例解析。"進入廠區前,請大家務必戴好安全帽,注意腳下安全。"帶隊的安全員提醒道。支教團成員通過視頻學習,了解到每一個安全細節都關乎生命,環保事業不僅需要熱情,更要建立在嚴格的安全規范之上。
科技賦能:探秘垃圾發電全流程
在中央控制室,技術總監指著實時監控大屏,為滿天星支教團詳細講解了垃圾焚燒發電的全流程運作。通過高清監控畫面,成員們清晰看到了垃圾焚燒發電的各個環節:從垃圾進場、發酵脫水,到850℃高溫焚燒,再到余熱發電、煙氣凈化,最后產生的爐渣還能制成環保磚,控制室內閃爍的數據曲線和實時參數,生動展現了"變廢為寶"的科技魅力。"每天有上千噸生活垃圾在這里'浴火重生',轉化為幾十萬度清潔電能。"聽到這組數據,支教團成員紛紛拿起筆記本記錄。
直擊現場:巨型抓斗的"垃圾分類舞"
在垃圾吊操作間,支教團見證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巨型機械抓斗如同靈活的"鋼鐵手臂",將堆積如山的垃圾精準投入焚燒爐。透過玻璃幕墻,成員們清晰看到垃圾從雜亂到有序的處理過程,對"前端分類、后端減量"的環保理念有了更深理解。
綠色蛻變:從臭氣熏天到清潔能源
最讓成員們印象深刻的是煙氣處理車間。通過"SNCR脫硝+半干法脫酸+活性炭吸附"等七道工藝,有害氣體被層層凈化。"經過處理的煙氣,各項指標優于歐盟標準。"環保工程師指著一排實時監測屏幕說道。支教團成員們感嘆:"原來我們隨手丟棄的垃圾,經過科技賦能竟能變得如此'清潔'。"
實踐感悟:把綠色種子帶回課堂
在座談環節,支教團成員表示:"我們計劃把今天的見聞制成科普課件,帶到支教課堂。"支教團成員們展示著拍攝的流程示意圖。
臨別時,夕陽下的廠區綠樹成蔭,與印象中的垃圾處理廠截然不同。支教團成員們表示,這次研學不僅刷新了對垃圾處理的認知,更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據悉,支教團后續將在商丘周邊中小學開展系列環保科普活動,把這場"綠色邂逅"轉化為生動的育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