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鐫刻在津沽大地上的青春壯歌
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全國抗日戰爭主題紀念調研團
一、場館:凝固的歷史豐碑
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坐落于西青區李七莊街王蘭莊村,這座全國唯一以“一二·九”運動為主題的專題紀念館,宛如一座無聲的豐碑,靜靜訴說著88年前那段熱血沸騰的歷史 。踏入紀念館的瞬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占地5000平方米的園區內,灰磚黛瓦的建筑與綠樹成蔭的廣場相得益彰,既保留著北方民居的質樸,又蘊含著革命紀念館特有的莊嚴。
(一)建筑敘事:從紀念碑到沉浸式展館
紀念館的誕生與成長本身就是一部歷史。1985年12月9日,為紀念一二·九運動50周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王蘭莊農民學校舊址樹立“天津學生抗日救亡義務教學點舊址”紀念碑,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題寫碑名。2003年,在紀念碑旁擴建為“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2024年作為區級民心工程項目完成提升改造,展陳面積從200平方米增至300平方米,新增兩層展區和智能互動設備,成為集歷史展示、文化傳播、紅色 育于一體的現代化場館 。
紀念館主體建筑采用平頂磚混結構,外墻以青灰色石材鋪就,檐角微翹的設計暗含“星火燎原”之意。紀念廣場中央的“天津學生抗日救亡義務教育紀念碑”高3.9米,深色基座上鐫刻著1936年參與王蘭莊義教活動的進步學生名單,仿佛能聽見他們穿越時空的吶喊。廣場四周的浮雕墻長20米,以“抗日救亡”“義務支教”為主題,生動刻畫了學生下鄉教學、民眾群情激憤的場景,其中“扒鐵路”“截糧車”等細節真實還原了當年的斗爭畫面 。
(二)展陳設計:從平面敘事到多維沉浸
穿過“覺醒之門”進入展廳,歷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兩層展區以“燃義教熱血 譜時代華章”為主題,通過220余幅圖片、1萬余字說明、100余件實物展品以及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全景式呈現一二·九運動在天津的歷史進程 。
一層展區:奮起抗爭 救亡圖存
入口處的電子沙盤動態演示了1935年華北危機的形勢,日本關東軍在長城沿線的軍事部署、《何梅協定》簽訂的屈辱場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民族危亡的緊迫性。“一二·九運動”展區通過復原場景和多媒體互動,重現了1935年12月18日天津學生萬人游行的盛況:南開大學、北洋工學院等校學生高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標語,從法商學院出發,歷經軍警阻撓,最終在南開操場成立天津市學生聯合會。展廳內陳列的《天津學生》報原件、學生自制的抗日傳單、破損的游行旗幟,無聲訴說著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 。
二層展區:開展義教 播撒火種
這里是紀念館的核心特色展區,聚焦天津學生深入農村開展義務教育的歷史。復原的王蘭莊農民夜校教室中,斑駁的煤油燈、泛黃的識字課本、墻上的“收復失地 還我河山”標語,將觀眾帶回1936年的夜晚——南開大學學生慕湘在這里創辦民校,白天教農民識字,夜晚宣講抗日道理。展柜中陳列的王蘭莊黨支部首任書記路平的工作手記復本,記錄著發展黨員、建立農會的細節,其中“今日發展張大哥入黨,明日組織扒鐵路行動”的字跡,彰顯著地下斗爭的智慧與勇氣 。
(三)科技賦能:從靜態展示到交互體驗
紀念館的智能互動設計讓歷史“活”了起來。觀眾掃描入口處的AR二維碼,即可獲得一張虛擬的“1935年學生證”,化身為天津學生開啟沉浸式體驗:在“覺醒青年”任務區,通過收集虛擬傳單、參與線上討論會,逐步解鎖一二·九運動的歷史背景;在“游行現場”實景還原區,手機屏幕中浮現出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觀眾可選擇加入其中,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最震撼的是“歷史見證”互動裝置,掃描展柜中的文物(如日軍防毒面具、學生自制手榴彈),虛擬講解員會講述背后的故事,3D建模技術還能讓觀眾“觸摸”文物細節。
二、感悟: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參觀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是一次與歷史的深度對話,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當腳步掠過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處場景,那些在民族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青年形象愈發清晰,他們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精神豐碑,在新時代依然閃耀著奪目光芒。
(一)覺醒年代的青春力量
紀念館中最觸動人心的,是“開展義教 播撒火種”展區展現的青年擔當。1936年,南開大學、北洋工學院等校學生響應黨的號召,放棄城市優渥生活,深入王蘭莊、姜井等鄉村開展義務教育。他們白天教農民識字算術,夜晚組織抗日救國會,用《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歌曲激發歌曲斗志,用《放下你的鞭子》等街頭劇揭露日軍暴行。展柜中那本沾滿泥土的《農民識字課本》,首頁工整寫著“識字為抗日,抗日為救國”,讓我們看到知識與信仰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
王蘭莊黨支部的建立是這段歷史的高光時刻。1936年9月,路平、郝金貴等地下黨員在這里發展首批農民黨員,成立西青區首個黨支部。他們帶領群眾扒鐵路、截糧車、破壞日軍運輸線,將王蘭莊變成抗日斗爭的堡壘 。展墻上懸掛的入黨誓詞雖已泛黃,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依然振聾發聵,讓我們深刻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正含義。
(二)科技加持的歷史溫度
紀念館的智能互動設計打破了傳統展館的隔閡感。在AR技術打造的“1935年天津街頭”,觀眾不僅能看到日軍裝甲車橫行的場景,還能通過虛擬NPC觸發“抵制日貨”“傳遞情報”等任務,親身體驗地下工作的艱險。最難忘的是電子獻花墻前的一幕:白發蒼蒼的老人帶著孫輩鞠躬獻花,青少年們在虛擬留言板寫下“吾輩當自強”,一朵朵虛擬鮮花匯聚成紅色海洋,訴說著跨越代際的精神傳承 。
(三)紅色基因的時代傳承
走出紀念館,廣場上巍然矗立的黨旗雕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作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年均接待參觀者1萬余人次,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定期組織入黨宣誓儀式,市公安局、稅務局等機關單位常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在留言簿上,“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傳承一二·九精神,做新時代奮斗者”等感言密密麻麻,印證著紅色教育的深入人心。
站在王蘭莊的土地上,回望88年前的烽火歲月,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一二·九運動不僅是一場學生運動,更是中華民族覺醒的象征。它告訴我們,青年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唯有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才能在時代洪流中書寫無悔青春。正如紀念館出口處電子屏循環播放的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這座鐫刻著青春壯歌的紀念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精神的播種機。它提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吾輩仍需奮斗。當我們走出紀念館的大門,身后那座青灰色建筑在綠樹掩映中愈發莊重,而心中的紅色火種,早已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熊熊燃燒。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