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驕陽灼灼,恰似青年心中奔赴熱土的赤誠。2025年6月19日,豫北醫學院赴蘭考紅色基地社會實踐隊十余名師生踏上豫東大地,在焦裕祿紀念館的莊嚴浸潤與黃河大堤的綠色變遷中,開啟了一場紅色精神洗禮與鄉村發展探索的雙重旅程。蘭考,這片曾被風沙肆虐、鹽堿侵蝕的土地,如今正以其滄桑巨變,向青年一代無聲講述著奮斗的史詩。
桐花萬里丹山路:焦桐下的精神洗禮
黃的筆記本、磨損的舊藤椅、樸素的衣物……這些帶著歲月刻痕的物件,無聲訴說著當年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決絕誓言。當講解員深情講述他強忍肝癌劇痛、用硬物頂住肝區堅持工作的場景時,隊員張書華的眼中泛起淚光:“那藤椅右側的大洞,不是破敗,而是一枚用生命刻下的勛章——它重重撞擊著我們的心,讓我真正明白什么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紀念館外,焦裕祿親手栽下的那株“焦桐”亭亭如蓋。隊員們立于濃蔭之下,撫摸著粗壯的樹干,仿佛觸摸到一種穿透時光的精神脈動。“看著這棵根植于風沙中的桐樹,它不僅僅是抗災的象征,”隊長劉儲瑜感慨道:“它更是一種永續生長的精神坐標,指引我們青年在新時代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黃河安瀾譜新章:大堤上的綠色蝶變
懷著被紅色血脈激蕩的心緒,實踐隊轉赴蘭考東壩頭黃河大堤。昔日風沙蔽日、洪水肆虐之地,如今已化為一道生機盎然的綠色長廊。隊員們登堤遠眺,九曲黃河浩蕩東流,堤內麥浪翻滾,堤外生態廊道草木蔥蘢。水利局張工程師現場講解黃河治理歷史,細數“三害”如何被堅韌的蘭考人民縛住手腳。隊員們俯身觀察固沙植物,親手培土加固植被,在汗水中感知綠色奇跡的重量。
走進附近的張莊村,鄉村振興畫卷在眼前鋪展。整潔的村道旁,特色民宿、生態果園、電商服務站星羅棋布。村民李大爺熱情地講述變化:“過去守著黃河愁,現在靠著黃河富!生態好了,游客多了,俺們在家門口也能吃上‘生態飯’。”他指向遠處一片金色麥田,“這豐收景,過去夢里都不敢想!”在“桐花書館”,隊員們與返鄉創業青年交流,聆聽他們如何用知識激活鄉土,將焦裕祿精神化為振興鄉村的日常實踐。
青春作答新時代:征程中的使命召喚
為期七天的沉浸式實踐,是思想的淬火,亦是行動的起點。在焦裕祿墓前,隊員們重溫入團誓詞,誓言錚錚,回響在蒼松翠柏之間。返程座談會上,環境工程專業王雪分享道:“蘭考之行讓我明白,生態文明建設絕非抽象概念,它就在一草一木的守護、一沙一土的治理中。”思政專業劉洋則對“親民愛民”有了具象體認:“鄉村振興需要科技與資本,但更需要我們俯下身去,像焦裕祿那樣讀懂土地的心跳、感知人民的期盼。”
從鐫刻初心的紀念館到綠意盎然的大河之畔,蘭考的今昔對比,是一部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的壯闊史詩,也是一曲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的動人樂章。豫北醫學院學子將帶著蘭考泥土的厚重與桐花綻放的信念,把焦裕祿精神內化為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將青春汗水揮灑在祖國廣袤的田野上。當紅色血脈在青年胸膛中奔涌不息,鄉村的明天必將在接續奮斗中煥發更璀璨的光華——這光,終將匯聚成振興路上的磅礴星海,照亮我們共同奔赴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