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政局2024年底數據,全國留守兒童總量超600萬,雖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呈百萬級規模。這一群體仍是我國兒童保護的重點對象。為積極響應國家專項行動計劃,2025年7月16日,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童心筑夢·薪火鄉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守護團走進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徐林村,通過心理健康知識宣講、靈璧剪紙非遺體驗、淮海戰役紅色教育等系列活動,為30余名留守兒童送去溫暖與關懷,助力他們筑牢心理防線,傳承文化基因。
心理健康宣講:游戲化互動,打開心靈之窗 為筑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防線,守護團成員們化身“心靈守護者”,走進徐林村,精心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心理健康宣講活動。團隊負責人張瑩瑩以“情緒管理”為主題,借助趣味動畫、互動問答等多元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解讀心理知識,并設置“心靈樹洞”環節,為孩子們提供安全傾訴空間,鼓勵他們寫下心底話語。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成員們耐心傾聽孩子們對遠方父母的思念、對未來的迷茫,用溫暖的擁抱和真誠的回應化解他們的孤獨。為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團隊精心準備了圖書、益智玩具、運動器材和健康零食。宣講結束后,成員們與孩子們一同跳皮筋、踢毽子、拼拼圖,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孩子們稚嫩的臉龐上綻放出純真的笑容。這場知識和陪伴的雙重滋養,為留守兒童的心靈注入了成長力量,更用行動詮釋了“青春護航,童心不孤”的深刻內涵。

圖為成員們在為孩子們進行心理健康宣講,并與孩子們溝通交流。丁嘉敏攝
靈璧剪紙體驗:非遺潤童心,文化傳薪火 守護團以宿州靈璧剪紙為載體,帶領留守兒童開啟了一場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教育的融合之旅。靈璧剪紙鐘馗作為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鐘馗捉鬼”的民間傳說為核心,通過陰刻陽刻交替、多層疊加的技法,將鐘馗從出生苦讀到斬妖除魔的傳奇一生濃縮于方寸間,包括其“寓美于丑,丑而不惡”的獨特風格。
活動中,團隊成員張雨軒以“鐘馗斬妖”剪紙作品為切入點,向孩子們講述鐘馗不畏強暴、守護正義的故事,并引導他們用剪刀剪出“鐘馗持劍”“小鬼退散”等生動圖案。當孩子們看到紅紙在指尖化作威風凜凜的鐘馗時,團隊成員王璐瑤適時提問:“你們知道鐘馗為什么不怕鬼?”孩子們回答道:“因為他勇敢!”“因為他要做對的事!”這場沉浸式體驗不僅讓非遺文化在童心中生根,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了懲惡揚善、勇敢擔當的價值觀。活動尾聲,30余幅作品拼成“正義之盾”主題墻,留守兒童豪豪舉著自己剪的“鐘馗護村”說:“剪紙讓我知道了家鄉的文化有多厲害!”

圖為成員們陪同孩子們一起進行“鐘馗斬妖”主題剪紙。孫佳敏攝
淮海戰役紀念館之行:紅色精神激揚童志 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青少年愛國情懷,7月19日,守護團帶領徐林村10余名留守兒童走進淮海戰役紀念館,通過“實物觀摩+故事宣講”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讓紅色歷史“活”起來、“傳”下去。在紀念館內,團隊成員們依托“戰前形勢”“戰役實施”“人民支前”等主題展區,引導孩子們近距離觀察銹跡斑駁的步槍、支前民工的獨輪車、泛黃的家書等珍貴文物。活動尾聲,孩子們在紀念碑前凝神駐足,久久不愿離去,專注聆聽講解員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故事。這場融實物、故事與互動于一體的紅色教育,讓歷史鮮活可感,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種下傳承紅色精神的信念火種。

圖為紀念館內支前民工獨輪車展陳,定格歷史榮光。王璐瑤攝
據悉,“童心筑夢·薪火鄉傳”守護團通過心理健康宣講、靈璧剪紙非遺體驗、淮海戰役紅色教育等多元實踐,為徐林村留守兒童提供情感關懷、文化浸潤與精神引領,以青年擔當筑牢鄉村兒童成長防線,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自信、堅韌與愛國精神的種子。守護團負責人張瑩瑩表示:“我們將持續關注鄉村兒童心理健康,用青春力量守護每一顆童心的成長。”
(通訊員 王璐瑤 張瑩瑩 張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