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木雕:刀刻楚風傳屈韻,木載江聲越千年
峽江木雕,作為流傳于長江三峽流域的傳統民間技藝,展現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巴楚時期,發展歷程與峽江地區的航運、漁業及民俗生活緊密相連。早期,峽江木雕主要用于生產生活,如船木雕刻和建筑木雕;隨著楚文化的浸潤和屈原文化的影響,逐漸融入詩詞意境、神話傳說等元素,從實用工藝演變為兼具觀賞與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湖北秭歸氣候宜人,盛產樟木、檀木、柏木、黃楊等優質木材,為峽江木雕技藝的傳承提供了寶貴資源。而當地出土的銅鑿、刻刀等木雕工具,將峽江木雕的起源推至至少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
7月7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祠,探訪峽江木雕,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志華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了峽江木雕的歷史,感受到其與屈原文化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其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意義。
初抵峽江木雕工作室,團隊成員被這隱藏在屈原祠中的小店所驚艷。一進門,便被滿室的木雕作品吸引。這些作品如同沉默的敘事者,在光影中各據一方,鋪陳著峽江的故事。劉志華老師坐在工作臺前,仿佛與木雕作品融為一體,靈魂共振。
劉志華老師的工作臺上擺滿了各式刻刀:平刀用于鏟平木料、修光表面;圓刀刻出弧形溝槽,表現衣紋、水流;斜刀刻畫棱角、紋理;三角刀則用于精細紋飾,如蘭草葉脈、船紋等。
劉志華老師向團隊成員展示了木雕的雕刻技法。劉老師俯身按住木坯,拇指頂緊平刀,刀刃斜切入木,一旋,卷起細屑。換圓刀,手腕輕轉,鑿出弧形凹槽。再換三角刀,指尖微顫,挑出葉脈紋路。停手,吹去木屑,瞇眼端詳,再執刀,沿木紋補刻兩刀,衣袂褶皺漸顯。直腰,取毛刷掃凈木臺,換另一把刻刀,俯身繼續。劉老師行云流水的動作,令團隊成員屏息凝視,仿佛時間靜止。每一刀落下,都是對峽江木雕技藝的致敬;每一刀起落間,都蘊含著對屈原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傳承。劉志華老師的眼神專注而深邃,仿佛在與木頭對話,將千年的楚風與屈韻,通過這一刀一刻,娓娓道來。
雕出蘭芷紉秋蘭,木上猶存屈子言。劉志華老師熱情地向團隊成員介紹峽江木雕。身處屈原故鄉,耳濡目染,屈原故事和作品成為他最常雕刻的題材,也是靈感源泉。他詳細介紹了《歸來》和《我哥回》這兩件融合屈原文化的木雕作品。
《歸來》靈感源自屈原投江后,被神魚化作的龍馱回秭歸的傳說。作品中,屈原站在龍背上,衣袂飄飄,懷抱長劍,昂首挺胸,目視遠方,仿佛感慨故鄉山河變化。細節處,胡須、眼睛、頭發、臉部肌肉纖毫畢現,額頭皺紋、眉骨、眉毛、胡須根根分明,飄逸如真。劉老師表示,創作《歸來》是希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能夠歸來。
《我哥回》中,屈原面部消瘦,懷抱長劍,昂首挺胸,目視遠方,若有所思。不遠處的樹枝上,一只鳥代表著屈姊所化的杜鵑鳥,陪伴著屈原。傳說屈原投江后,其妹悲憤撞碑而死,化為杜鵑鳥,泣血悲鳴“我哥回”,呼喚屈原回家。劉老師據此傳說創作了《我哥回》。
峽江木雕也走上了傳承與創新之路。老匠人常說“刀要順木紋走”,這何嘗不是傳承的隱喻?年輕手藝人接過刻刀,掌心溫度與前輩重合,刻下的卻不只是重復的紋樣:他們讓屈原的衣袂拂過三峽大壩輪廓,讓龍舟浪痕里藏進二維碼線條,在柏木清香中混入現代生活氣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劉志華老師在采訪中強調:“峽江木雕的傳承最重要的是創新。”面對市場有限等問題,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實現峽江木雕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
原來,傳承并非將技藝鎖進玻璃柜,而是讓每一刀既刻著過去,也向著未來。當老樟木紋路里既見楚騷墨痕,又見當下天光,這門手藝便真正活成了峽江的水——奔涌千年,依舊新鮮。
團隊成員堅信,峽江木雕不僅承載楚地歷史與文化,更將在現代社會舞臺上綻放新光彩。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峽江木雕能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融入更多現代元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這份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訊員宋慧姿)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