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理工大學學子在甘肅民勤開展“治沙護綠 青春同行”暑期社會實踐活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7月16日至20日,一支由蘭州理工大學師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甘肅民勤,以“治沙護綠 青春同行”為主題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團隊錨定“技術實踐—精神傳承—成果推廣”的核心目標,通過系統化的種樹、實驗、研學及培訓行動,在沙漠中播撒綠色希望,用科學方法探索治沙路徑,以實際行動延續治沙精神。
前期籌備:筑牢基礎,科學規劃
7月16日,團隊抵達民勤后迅速啟動籌備工作。基于當地沙漠土壤特性與氣候條件,成員們精準采購梭梭苗、鐵鍬、水桶等基礎工具,同時根據實驗設計標準,篩選出符合純度要求的高吸水性聚合物(SAP)。“民勤年均降水量僅110毫米,蒸發量卻達2600毫米,每一份物資都要服務于‘提高成活率’這一核心目標。”團隊負責人在物資清點時強調。當日完成的物資購買清單也詳細標注了工具使用規范、梭梭苗的苗齡標準等細節,為后續實踐的科學性奠定基礎。
種植實驗:雙軌并行,探索技術
7 月17日至18日,團隊在治沙站劃定的實驗區展開核心實踐。每日清晨6時,成員們開始作業:先以3×3間距劃定種植網格,再按實驗分組實施操作——傳統種植組采用常規穴播法;草方格固沙組先以麥草鋪設1平方米方格,再于方格中心種植;草方格加SAP組則在方格內的種植穴中,按1:10的比例將SAP與沙土混合。
“沙漠表層土壤在日光暴曬下溫度可達60℃,剛挖好的坑半小時就會被流沙填埋。”這是參與種植的隊員所遇到的難題。盡管面臨多種挑戰,團隊仍按規范認真完成上百株梭梭的種植任務,并同步啟動對比實驗監測:每日9時、14時、18時,用土壤水分測定儀采集三組樣本的含水量數據,實時記錄于監測表中。
研學感悟:追溯歷史,深化認知
7月19日上午,團隊前往民勤防沙治沙紀念館開展研學活動。在“沙患歷程”展區,通過1950年代民勤綠洲面積與2020年代的衛星影像對比,成員們直觀感受到“沙進人退”的嚴峻過往;在“治沙成果”展區,草方格固沙技術從人工鋪設到機械化作業的演進實物,生動展現了治沙手段的迭代升級。“看到前輩們用蘆葦筐背土造林的老照片,才明白今天的每寸綠都來之不易。”團隊成員在返程路上望著沿途的棵棵梭梭樹不經感慨。
推廣培訓:成果轉化,賦能基層
7月20日,團隊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推廣行動。在村民培訓會上,實踐隊成員將三天的實踐記錄制作成 PPT,向村民們進行了細致講解。為了更直觀地展現差別,實踐隊特意購置了薄荷 —— 這種生長速度較快且適合夏季生長的植物,專門用它做了 SAP 對比試驗。從試驗結果中,能清晰看出 SAP “微型水庫” 的作用。“這東西撒在樹坑里,澆一次水能頂過去三次!” 村民們現場觀察后,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還圍繞著試驗細節提出了不少問題。團隊隨即發放《SAP使用手冊》,詳細說明與當地沙土的最佳配比、施用深度等實操要點,并演示草方格的修補技巧——當發現方格邊緣有流沙侵入時,需及時補充麥草并夯實。
夕陽西下,實驗區的梭梭苗在暮色中挺立,苗上懸掛的實驗標簽與成員們曬黑的臉龐交相輝映。這場實踐不僅為沙漠增添了0.18公頃綠色,更讓“科學治沙、久久為功”的理念深植于心。正如領隊老師所說:“民勤的治沙史告訴我們,綠色不是奇跡,而是每一代人朝著同一個方向的堅持。”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