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國家“三下鄉”號召,南京審計大學“經世致用”社會實踐小隊踏上了對南通地區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地調研之旅,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通的足跡,以“與第一書記同行”為主題,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實踐隊分別深入如皋和啟東兩地,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引領下,展開了全面且深入的調研。
【如皋篇】
一、章莊看發展:產業帶民生 實踐小隊走進章莊村,首站便與村書記韓方舟展開深入交流。在韓書記的帶領下,小隊先后來到村內養殖場與生態園林,實地感受鄉村產業發展脈動——盡管養殖場因季節性因素暫處經營淡季,不遠處的生態園林卻呈現出動植物和諧共生的蓬勃景象,綠色產業的向好態勢讓同學們對鄉村可持續發展有了直觀認識。
實踐途中,韓書記的一句“坐辦公室聽匯報不如來地頭聊家常”道出基層工作真諦。他帶著隊員們走訪村中老人,拉家常、問冷暖,將關懷送到群眾身邊;還邀請隊員走進村民家中共進午餐,葡萄的清甜、水蜜桃的甘爽與淳樸的鄉風民情交織,讓同學們在味蕾與心靈的雙重體驗中,深切感受到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興旺,更是民生的溫度。
(圖片1+章莊村委會大門合照)

(圖片2+章莊辦公室采訪)
二、龍橋觀產業:品牌促民富 實踐小隊探訪龍橋村,在村書記李節帶領下,實地參觀“黑塌菜”特色品牌基地及玉米、大豆種植區、隊員們了解到,以李節為首的黨員干部帶頭攻堅,不僅帶動村民抱團致富,更建成生產、加工、冷藏、運輸一體化產業鏈,讓村里的農產品走出省門、遠銷海外。實踐中,隊員們分成兩組,隨村干部走訪村民家。面對圍繞惠民實事的提問,村民們用“收入漲了”“日子舒心了”的樸實回答,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也讓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了基層黨組織引領下“品牌興業、產業富民”的強勁動能。
(圖片3+龍橋村辦公室合影)

(圖片4+村民采訪現場)
三、白蒲品文化:老號換新姿 走進白蒲鎮,在鎮黨委書記鄧水平的熱情引導下,開啟了一場老字號文化探尋之旅。隊員們先后參觀了林梓潮糕、紅木家具、白蒲黃酒等中華老字號的生產流程,親身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并與老字號傳承者合影留念。品嘗著軟糯香甜的潮糕,隊員們深切體會到百年品牌的深厚底蘊,在歲月沉淀中感悟傳統之美。談及發展規劃,鄧書記興致勃勃地介紹,白蒲將緊跟時代步伐,通過短視頻拍攝、直播等互聯網手段宣傳千年古鎮文化,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
(圖片5+三香齋門前采訪)

(圖片6+林梓潮糕廠合影)
【啟東篇】
四、豐利尋非遺:技藝變經濟 步入東海鎮豐利村,在駐村書記周銘銘的帶領下,成員一路往深處走,探尋非遺虎頭鞋背后的故事。走進虎頭鞋文化展示館,一件件手工藝品透著濃郁鄉土氣息,一針一線下承載著民族文化,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傳統技藝的溫度。實踐中,成員們了解到虎頭鞋雖受喜愛,卻面臨傳承困境。直到去年,經婦聯牽線,“章鎮布藝”團隊帶虎頭鞋參展獲廣泛認可。周書記在訪談中談及規劃:“要激活‘非遺+電商’平臺,讓‘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活動尾聲,隊員們觀摩展品,學編虎頭手鏈,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非遺保護的理解。
(圖片7+虎頭鞋文化展示館展品圖)

(圖片8+豐利村村委會門前合影)
五、北東探振興:治理助發展 實踐小隊深入北新鎮和東海鎮,以“鄉村治理與基層發展”為主題展開調研。在北海鎮振興村,隊員們與陳利能書記的訪談揭開基層治理的核心密碼——“村書記就是村民的‘服務員’,上要對接政策,下要連著民心”,這句樸實話語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基層干部的責任與擔當。
走進振興村村史館,泛黃的老照片、斑駁的舊農具與動態影像資料交織,清晰勾勒出近十年來村莊從“窮洼村”到“示范村”的蝶變軌跡,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實踐力量。
隨后,實踐隊在東海鎮村冒玉婷書記的帶領下,實地探訪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聚焦老街東油坊菜籽油等農副產品,隊員們詳細了解到村莊如何依托本地資源、深耕特色農產品,構建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鏈路。冒書記介紹,未來將深化互聯網技術融合,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銷路,讓“土特產”走出更廣闊的市場。
(圖片9+村史館照片)

(圖片10+東海鎮特色產業圖片)
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為南審青年們打開了一扇洞察鄉土中國的窗口。從田間地頭的產業觀察到非遺傳承的創新探索,從基層干部的實干故事到村民家中的煙火氣息,南審青年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既觸摸到鄉村振興的脈搏,也讀懂了基層治理的溫度,更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深化了對文化傳承的思考。這些鮮活的實踐素材、生動的基層樣本,不僅讓青年學子在知行合一中錘煉了本領,更在與鄉村的深度聯結中厚植了家國情懷,為他們未來扎根基層、服務社會埋下了滾燙的種子,讓青春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綻放出別樣光彩。
(圖片11+團隊成員合影)
文字:黃靖涵 李艷萍
圖片:南京審計大學“經世致用”實踐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