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技藝,楚韻文化
7月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十二人,來到秭歸縣,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探索之心,來到了長江之畔的屈原故里——宜昌市秭歸縣。此行的目的,是拜訪被譽為“峽江草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羅光林老師,親身感受這項古老技藝的魅力,并以此為契機,深入理解楚韻文化的底蘊。
在非遺文化小巷,羅光林老師的“峽江草編”體驗館充滿了自然的清香。踏入館內,隊員們被琳瑯滿目的草編作品所吸引:微型龍舟、中國龍、蛇形萌寵,皆栩栩如生,展現了草編藝術的獨特魅力。
羅老師大膽創新,將秭歸本地的皮雕、刺繡技藝融入草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峽江草編”風格。他堅持親手采集、篩選原材料,研究染料配方,并積極推廣作品。正是這份執著與創新,使他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并獲得了多項榮譽。
他特別強調,秭歸作為屈原故里,深厚的楚韻文化底蘊為他的創作提供了不竭靈感。他將屈原文化元素,如粽子、龍舟、屈原人像等,融入草編,使作品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創意。“當文化‘軟實力’成為設計創意的‘硬支撐’,優秀傳統文化正給手藝人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他的話語,精辟地闡述了文化與創意的共生關系。
羅老師詳細講解了草編工藝的要點和技巧,從材料的精心挑選、處理,到編織的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講究。他解釋道,草葉需要經過清洗、煮制、染色、固色、晾干等繁復工序,才能用于編織。“我們使用的材料包括粽葉、玉米葉,以及本地的絲茅草、蒲草、稻草等,每一種都需要經過細致的工序。”他耐心細致地闡述,強調了從源頭到成品每一個環節對最終作品質量的關鍵影響。
為讓隊員們更深入地體會草編的魅力,羅老師準備了彩色草葉,指導大家親手嘗試編織。隊員們在羅老師和助手的悉心指導下,嘗試編織草編粽子等造型。起初,許多同學手法生疏,草葉常常“不聽使喚”。然而,在羅老師耐心示范和鼓勵下,大家逐漸掌握了編織的竅門,作品也初具雛形。
通過親手實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的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草編技藝的精妙之處,也更加敬佩羅光林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匠心的精神。他們認識到,每一件精美的手工藝品背后,都凝聚著傳承人無數的心血與汗水。
這次實踐,不僅為隊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渠道。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年輕一代正接過接力棒,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使命與擔當。正如羅老師所言:“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手法的傳遞,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團隊成員,也必將這份敬畏與熱愛,融入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繼續探索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相信在羅光林老師等非遺傳承人的辛勤耕耘與青年學子的積極參與下,古老的峽江草編技藝必將薪火相傳,而楚韻文化的光輝,亦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