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探索屈原祠景區內的峽江木雕工作室。團隊成員期待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峽江木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及其在當地文化中的深遠影響。
抵達峽江木雕工作室時,團隊被陳列的各種精美木雕作品所吸引。從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到細致入微的自然景觀,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木雕藝術的獨特魅力。木雕藝術家劉志華老師熱情地迎接了調研團隊,并開始向他們介紹木雕的歷史和技藝。
在劉志華老師的指導下,調研團隊成員體驗了木雕制作,嘗試在小木塊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劉老師首先演示了基本的握刀技巧和刻劃方法,然后團隊成員開始動手實踐。盡管動作生疏,但在劉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每個成員都逐漸找到了感覺,木塊上的名字開始清晰顯現。這次體驗讓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木雕藝術的魅力和挑戰,了解到即使是簡單的刻字,也需要專注和耐心。

體驗過程中,團隊成員對如何將木雕藝術與屈原文化相結合表現出濃厚興趣。劉老師展示了一些以屈原為主題的木雕作品,包括一件屈原的木雕像。雕像中屈原的胡須和頭發紋理清晰可見,每一處細節都彰顯了劉老師對木雕工藝的精湛掌握。劉老師還向團隊展示了木雕創作中使用的各種工具,并解釋了如何根據不同的細節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雕刻。他強調了在雕刻過程中,尤其是處理眼角皺紋或嘴唇輪廓等細微部分時,需要使用更加精細的雕刻工具,有時甚至是手工制作的微型刀具,以實現更加精細和逼真的效果。
在與劉老師的深入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峽江木雕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劉老師分享了他的觀點,認為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同時,也應該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木雕藝術的學習和傳承中來。
隨著調研活動的結束,團隊成員帶著對峽江木雕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離開了工作室。他們不僅學到了木雕的基本技藝,更體會到了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傳承的重要性。“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將繼續他們的探索之旅,致力于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峽江木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以及它在屈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