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湖南懷化——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非遺調研團隊探訪了嬉麓非遺特色街區的手意草堂舞水剪紙非遺研習工作室。在這個充滿古色古香的街區,袁超美與鄔金母女展示了他們如何運用傳統技藝,將多種彩紙剪裁成精美的剪紙作品,延續百年技藝的溫度,并書寫著非遺傳承的新篇章。舞水剪紙的演變,從民俗裝飾到藝術創作,從傳統紋樣到現代設計,展現了荊楚非遺在時光流轉中的生命力,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體現。一、一.舞水河畔,剪紙溯源與兩代傳承
團隊成員通過采訪傳承人了解到,舞水剪紙起源于沅江與舞水交匯處,歷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早已經成為當地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漁民祭拜河神時,會將精心剪制的魚形燈盞放入河中,祈愿平安豐收;春節、喬遷等時刻,農戶們也會張貼寓意吉祥的剪紙窗花,讓其成為民俗文化重要組成。
第三代傳承人袁超美,自幼在外婆指導下學剪紙,系統掌握傳統紋樣與剪刻手法,后以此為職業。她為村民制作婚慶、節慶剪紙,憑借精湛技藝成當地知名藝人。其女鄔金作為第四代傳承人,畢業后回歸工作室,力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文化潮流融合,以創新推動舞水剪紙適配新時代,既延續家族傳統,也為古老藝術注入新活力。
二、工作室里的“新與舊
在手意草堂舞水剪紙非遺研習工作室,袁超美和鄔金母女展示了如何將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融合,創作出既具有文化價值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袁超美展示了墻上的圓形掛飾,紅色剪紙嵌于鏤空木框中,下懸中國結流蘇,這些是母女兩合作設計的生肖掛件。虎紋剪紙呈現湘西圖騰的粗獷,兔形剪紙則結合現代設計的簡潔。通過“國潮”風格,傳統紋樣煥發新活力。

鄔金設計的《精靈寶可夢》剪紙同樣引人注目,她運用傳統陰刻技法刻畫皮卡丘和人物帽檐,作品上“舞水剪紙”的落款彰顯了現代與傳統的結合。還有根據經典畫作改編的毛澤東側影剪紙,陽光透過紅紙,偉人輪廓清晰。鄔金提到,年輕人喜歡用剪紙記錄時代符號,因此他們融入紅色記憶和動漫形象,讓剪紙藝術適應多樣生活場景。
三.母女協作:在指尖演繹剪紙技藝傳承
面對團隊成員對剪紙技藝的好奇目光,袁超美提議:“只看作品不夠直觀,我們現場剪一幅,讓大家了解整個過程。”鄔金隨即整理工具,母女倆開始準備演示。于是,一場展現母女傳承溫度的剪紙演示在工作室里緩緩展開。
在創作這幅藍白配色的仙鶴牡丹剪紙時,袁超美和鄔金圍坐在木桌前。她們先準備好水筆、藍白單色宣紙、刻刀、剪刀等工具,然后輕聲討論,袁超美憑借多年經驗用鉛筆勾勒出輪廓,融入傳統吉祥圖案與巧思,鄔金補充細節,經過橡皮擦除多余線條后確定設計草圖,再用蘸水筆沿輪廓描繪,使圖案在藍紙上更加清晰。
接著,鄔金接過刻刀,屏息凝神地雕刻,手腕輕轉以鋪展仙鶴羽毛的細密紋路,雕琢牡丹花瓣時則放緩節奏以展現褶皺。袁超美在一旁遞工具、提醒細節。剪刻完成后,袁超美熨燙固定作品、去除褶皺,兩人精心挑選框架裝裱。最終,一幅寓意長壽富貴的剪紙佳作在時光中綻放光彩,飽含母女心血。
隨著這一幅剪紙作品的完成,袁超美和鄔金母女不僅展示了舞水剪紙的藝術魅力,更傳遞了一種文化自信和傳承的力量。她們的協作和創新精神,是對傳統最好的尊重和對未來最美的承諾。在她們的指尖下,剪紙不僅是紙上的藝術,更是活生生的文化傳承,繼續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激勵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創造、去傳承。
四.傳承使命:讓剪紙藝術扎根時代土壤
舞水剪紙的傳承故事里,袁超美母女用堅守證明:傳統不是過去式,而是可以不斷生長的生命體。她們在傳承中創新,讓古老的舞水剪紙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調研團隊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非遺傳承的點滴。相信在更多人的守護下,舞水剪紙會像舞水河的流水一樣,帶著荊楚文化的基因,奔向更廣闊的未來,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長卷,添上一抹鮮亮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