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廣州新華學院 “藝路向汕” 支教隊在汕頭市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小學開展為期8天的 “三下鄉” 支教活動。7 月 18 日,羊城晚報記者到訪記錄支教點滴,廣州新華學院校長王庭槐親臨現場指導,為這場融合藝術與教育的實踐增添了更多關注與暖意。
媒體探訪:多維度解碼支教實踐
7 月 18 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與支教隊指導老師、隊長及副隊長展開深入交流,從團隊組建、課程設計到創新舉措,全面了解支教工作的細節。
指導老師介紹,隊伍組建依托學校 “三下鄉” 實踐部署,針對后宅鎮中心小學藝術課程資源薄弱的現狀,聯合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的學生,組建了涵蓋藝術、心理、教育等領域專長的支教團隊,旨在通過多元課程為鄉村孩子打開新視野。
隊長詳細闡述了籌備過程:3 月啟動籌備工作,7 月專程到后宅鎮中心小學調研,結合孩子們對非遺文化、自然探索的濃厚興趣及心理關懷需求,設計了非遺體驗、自然美育、心理輔導等課程。目前課程按 “ 海島美育特色課” 為主題推進。
隨后,記者將目光投向課堂中的孩子們,讓孩子們也接受了采訪,傾聽這些小主人公對課程的真實感受。非遺體驗課上,孩子們專注地跟著支教老師學習漆扇;心理輔導課上,不少孩子主動與老師交流,解開心中的困惑;自然美育課上,孩子們與草木對話,認真地將植物拓印在帆布袋上,不時因發現葉片的獨特 “花紋” 而發出驚嘆。這些特色課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也讓他們收獲了知識與快樂。
趣味互動:課堂外的童聲回響
采訪間隙,一場別開生面的 “冰桶問答接力” 在操場進行。支教隊員與孩子們圍坐成圈,輪流拿起貼滿彩紙的 “冰桶” 道具提問互動。“最喜歡哪節課?” 成為孩子們爭相提出的問題。
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新增的青春期身心變化科普課程備受青睞。該課程通過生動的講解,幫助孩子們了解成長中的變化,解答他們的疑惑,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也讓支教老師感受到課程設計的價值。
校長關懷:實踐路上的有力支持
7 月 18 日下午,王庭槐校長來到后宅鎮中心小學,走進正在上透明傘繪畫課的教室。他靜靜地站在孩子們身邊,看著他們在透明傘面上描繪出藍天、云朵和笑臉,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圖為王庭槐校長來到后宅鎮中心小學與藝路向汕實突擊隊會面 羅啟盈攝
在與隊員交流時,王庭槐校長詳細詢問了隊員們的食宿與身體狀、課程進展以及實踐中遇到的困難。他對支教隊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稱隊員們將學校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實踐中,并表示學校會持續支持 “三下鄉” 實踐活動,為隊員們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
圖為王庭槐校與突擊隊指導老師隊員們交流現場 姚贊潤攝
傘面寄情:支教時光的珍貴印記在透明傘繪畫課上,孩子們用顏料在傘面上盡情揮灑創意,同時也寫下了對支教老師的祝福,“祝藝路向汕的老師們天天開心”“希望明年還能見到你們” 等稚嫩的字跡,與傘面上的圖案相互映襯,成為了最真摯的禮物。
8天的支教課程,隊員們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與變化。從初見時的羞澀靦腆,到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從對非遺文化的陌生,到能夠說出漆扇的基本技法;從將煩惱深埋心底,到主動與老師溝通交流。這些變化,正是支教活動意義的體現。
羊城晚報記者用文字記錄下這場支教中的感動與收獲,王庭槐校長的到來則為支教隊員們注入了更多的動力。“藝路向汕” 支教隊的這場實踐,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與希望的接力,在南澳縣后宅鎮中心小學的這個夏天,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記。
圖為王庭槐校長與藝路向汕突擊隊隊員們的合照 沈逸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