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黔邊界的會同縣,生長著一門與林木共生的技藝——會同木雕。這門技藝始于明代,因當地盛產楠木、樟木而興起。古時,侗族、苗族先民以木雕裝飾吊腳樓、鼓樓,用“喜鵲登梅”寓意吉祥,以“松鶴延年”寄托長壽期盼。清代《會同縣志》記載其“鑿木為花,雕梁畫棟,鄉寨皆興之”。會同木雕融合了侗族鼓樓的榫卯智慧與苗族刺繡的紋樣美感,花鳥、山水、民俗故事成為常見題材,在歲月中沉淀為山林間的文化印記。
7月15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來到了會同的木雕工廠,為尋求千年埋藏在木頭里的秘密而來。

我們走進工廠的工作室,滿屋的木香撲面而來。墻上掛滿了不同時期的作品:清代的樟木窗花線條流暢,民國的人物木雕神態生動,現代的創意木雕則融入了簡約風格。傳承人指著一件件輝煌大氣的各種木雕介紹,會同木雕講究“因木賦形”,根據木材的紋理、弧度設計圖案,讓作品與木料天然融合。展柜里的工具令人驚嘆,從細如針尖的刻刀到手掌大的鑿子,數十種工具對應不同的雕刻需求。

我們向會同木雕第五代傳承人向昌平老師及其弟子進行了采訪,老師帶著我們參觀了工作室的成品及制作室的原料和半成品,老師還讓徒弟對我們進行了現場演示,親眼看著那尊栩栩如生的木雕在我們的眼中被創作出來,激其中動和驚喜是無法言說的,仿佛這件木雕是我們參與制作的一樣。


這次探尋讓團隊收獲頗豐。會同木雕的每一刀都凝結著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熱愛,那些在木頭上綻放的花紋,是先民與山林對話的痕跡。那些細微的刻痕,是傳承人對歷史人物的對話。作為創新團隊,我們意識到傳統木雕并非過時的技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化載體。其“因木賦形”的理念、對細節的極致追求,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啟示。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要像會同木雕一樣,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時代創意,讓木之韻味在當代生活中繼續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