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奔赴三峽大壩旅游區,開展以"探究荊楚文化"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峽指墨畫的傳承人習永欽老師,深入了解這項獨特的指尖藝術。在與習老師的交流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青年一代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使命。
三峽指墨畫作為荊楚文化的瑰寶,以其"以指為筆、以墨為魂"的獨特藝術形式而聞名。與傳統毛筆繪畫不同,指墨畫通過手指的靈活運用,將三峽山水的靈韻與巴楚文化的精髓完美融合。習永欽老師作為這項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四十余年來潛心鉆研,不僅完整繼承了傳統技法,更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使這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是在三峽邊長大的,這里的山水就是我的老師。"習永欽老師深情地回憶道。為了捕捉三峽四時的神韻,他曾獨自一人前往山中親身體會三峽之美,這一去就是一兩個月。老師說在繪畫這條道路上最艱難的就是這段山中親探,在山中衣食住行全為不方便,也正是這份對藝術的執著和對故土的熱愛,支撐著他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探訪過程中,習老師現場為我們展示了指墨畫的創作過程。只見他指尖蘸墨,在宣紙上或點或抹,短短十余秒,一幅栩栩如生的“巫山”便躍然紙上。隨后題寫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詩句,更讓畫作意境深遠。

談及非遺傳承,習永欽老師充滿期待:"年輕人思維活躍,希望能用新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指墨畫。"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非遺保護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和創新,只有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態傳承。
三峽指墨畫作為荊楚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三峽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精神。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通過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加深了對非遺文化的理解,更明確了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我們呼吁更多年輕人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讓古老的荊楚文脈在新時代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