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尋根:讓紅色基因“活”在當下——“淮畔星火,淮水丹心”團隊紅色傳承實踐紀實
來源:“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紅色文化傳承宣傳團隊
在江淮大地的夏日,“淮畔星火,淮水丹心”——紅色文化傳承宣傳團隊踏上征程,以“探訪+體驗+傳播”為脈絡,解鎖紅色傳承的“新打開方式”,讓沉睡在舊址、史料中的紅色記憶,成為照亮當代的精神火炬。
一、歷史溯源:在舊址解碼“初心密碼”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作戰室的地圖上,“淮畔星火”團隊成員們的目光,緊緊追隨講解員的指引——70多年前,正是在這里,渡江戰役的戰略藍圖逐步繪就。“總前委只用20多天就完成部署,高效背后是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團隊成員尹昊天在日志中寫道,先輩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與擔當,成為最生動的“初心課”。
走訪鄧小平等革命先輩舊居 時,成員們被“一張木桌、兩把藤椅”的簡樸場景觸動。舊居陳列的《鄧小平文選》初稿、工作筆記,見證著“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的為民情懷。“原來‘人民至上’的理念,早已融入先輩們的生活日常。”成員小李的感悟,道出團隊對“群眾路線”的深刻理解。
從蚌埠革命歷史陳列館 到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 ,團隊以“時間軸”為線索,梳理江淮革命的“奮斗線”:土地革命時期的“武裝割據”、抗日戰爭中的“敵后堅守”、解放戰爭時的“戰略決戰”,紅色基因在舊址探訪中,完成代際傳遞。
二、精神洗禮:用儀式與故事筑牢信仰
蚌埠市烈士陵園 的紀念碑前,團隊成員手捧菊花,低頭默哀。獻花、鞠躬、宣誓,莊重的儀式讓“敬畏歷史、緬懷先烈”不再是一句口號。“當念出‘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誓詞,使命感從心底油然而生。”成員小張的聲音,在陵園中格外堅定。
專題講座里,黨史專家 用“數據+案例”解碼紅色精神:“江淮地區先后有超10萬烈士犧牲,他們用生命詮釋‘革命理想高于天’。” 93歲的老戰士李爺爺 ,則用親身經歷還原“戰斗現場”:“敵人的炮彈在身邊炸響,戰友們喊著‘為了新中國,沖啊’就往前沖!” 真實故事的沖擊,讓“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烙印在成員心中。
三、創新體驗:讓紅色歷史“觸手可及”
在紅色場館,團隊打造**“沉浸式革命劇場”** :成員們分組扮演“指揮員、偵察兵、通訊員”,模擬**“淮河戰役戰前動員”** 場景。“同志們,此戰關乎全局,我們必須拿下陣地!”扮演指揮員的成員小陳,聲音雖帶著緊張,卻充滿力量。VR技術還原的“戰場突圍”,讓成員們在“槍林彈雨”中,體會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藝術賦能紅色傳承,團隊組織**“紅色光影之夜”** :放映《江淮風云》等紀錄片,用鏡頭重現革命歲月;舉辦**“紅色詩歌音樂會”** ,《沁園春·雪》的豪邁朗誦、《映山紅》的婉轉合唱,讓紅色文化以“文藝之美”沁入人心。“原來紅色傳承可以這么‘潮’,既走心又走新!”參觀者的反饋,讓團隊看到創新的價值。
四、傳播突圍:讓紅色故事“出圈破圈”
為讓紅色聲音傳得更遠,團隊啟動**“紅色傳播計劃”** :
- 線上矩陣:剪輯“淮畔紅色Vlog”,記錄舊址探訪、體驗瞬間,在抖音、B站收獲超10萬播放;制作“紅色知識問答”短視頻,以“互動玩法”吸引青年關注。
- 線下陣地:在社區開展**“紅色故事分享會”** ,用通俗語言講述革命歷史;走進校園舉辦**“紅色文創展”** ,將“渡江戰役書簽”“新四軍徽章”與歷史講解結合,讓學生“邊看邊學”。
此外,團隊創新推出**“紅色地圖打卡活動”** ,串聯江淮紅色景點,鼓勵市民“打卡集章”,在社交平臺分享紅色足跡。“沒想到帶孩子參加活動,自己也重新認識了家鄉的紅色歷史!”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感慨,紅色傳承正在“破圈”走進大眾。
五、傳承接力:讓紅色基因“生生不息”
實踐收尾,團隊交出“多元答卷”:
- 理論成果:撰寫《江淮紅色文化傳承現狀與創新路徑》報告,提出“沉浸式體驗+年輕化傳播+在地化實踐”的傳承模式;
- 教育資源:開發《淮畔紅色研學手冊》,包含教案、任務卡、VR體驗資源,助力學校開展紅色教育;
- 文化產品:匯編《淮畔紅色故事精選》,收錄20余個革命故事、30余幅老照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活教材”。
“淮畔星火,是歷史的傳承;淮水丹心,是未來的承諾。”團隊指導老師表示,此次實踐不僅是“回望過去”,更是“鏈接當下與未來”——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紅色基因“活”在當代,成為激勵青年奮進的精神源泉。正如團隊成員在總結會上所說:“我們要做紅色基因的‘傳播者’,讓淮畔星火,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三下鄉推薦